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双一流”学科和专业联动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唐伟卓 陈建荣 唐建洲 刘臻

[摘 要]该文针对长沙学院地方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结合作者所在学院现有生物学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和生物工程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际,探讨基于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工程专业联动开展生物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学科和专业之间师资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等方面的融合互通进行思考,以期一流学科支撑一流专业建设,一流学科资源转化一流教学资源得以实现,达到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一流;生物学科;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3[收稿日期] 2020-04-22

新时代背景下,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教40条”等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教育部陆续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正发生重大调整,无论是“双一流”还是“双万”计划,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是其中建设的基本特征和题中之义[1]。在此背景下,基于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战略决策前提,如何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多样化实践方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生物工程类专业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两个专业。目前,在我国开设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较多,涉及各级各类型高校。各院校间生物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大同小异。但是,现实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与生物产业需求脱节严重,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依然存在。生物产业是国家、湖南省和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长沙学院对接地方生物产业,先后开办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专业。2018年,长沙学院生物学学科入选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9年,生物工程专业立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因此,基于长沙学院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探索对接地方生物产业发展需求,协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一)“双一流”建设为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改革契机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設的整体战略布局。该发展战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3]。2017年,湖南省组织实施了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该方案立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对接湖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一流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遵循分类发展、分类指导原则,引导和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按照综合研究型、学科特色型、地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等不同类型,找准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中争创一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在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部分明确指出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4]。

2019年,湖南省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中开始立项一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建设计划立足湖南需求,紧扣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围绕我省优势和支柱产业,优化专业建设布局,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在上述政策指导下,2018年,我院生物学学科入选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9年,生物工程专业立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于上述基础,我院的双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新时期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契机。

(二)双一流建设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我国地方高水平一流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核心是立足区域,建设在地方及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5]。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类教育类型。这类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而不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同时也区别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6]。新时期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在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凝练学校特色、提升专业师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改革课程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和适应性[7-9]。具体来说,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核心能力表现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围绕学校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团队带动学校强化优势、彰显特色。在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上,以提升解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鼓励教师从生产问题和现实需求中去提炼关键技术问题,从技术问题背后凝练科学问题,强化学科应用导向,注重提升学科研究水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立地顶天”的教学队伍,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具有特色满足需求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5]。

(三)生物工程类专业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强化办学特色提供了抓手

生物工程类专业主要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两个专业,是生物科学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生物工程是应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等方法,按照人类需要利用、改造和设计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制造各种产品,是以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为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10]。生物制药是一门涵盖药学、生物学、基因工程、化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同时具备生物技术和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相关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的高素质人才。生物工程类专业教育应充分认识上述两个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并重视相关专业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药学、工程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接受严格的实验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生物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的人才。生物产业是国家、湖南省和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长沙入选全国生物医药20强城市,已初步形成浏阳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望城经开区铜官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金霞经开区医药物流基地等多个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雄厚。上述两个专业与地方生物产业结合紧密,专业特色改革可为彰显我校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提供抓手。

(四)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是与生物产业密切相关,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目前,在我国开设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较多,涉及各级各类型高校。尤其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虽然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地方本科院校总体而言,存在盲目开设、重复建设、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和定位模糊,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多侧重“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过多追求考研率,各院校间生物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大同小异。上述现象导致一方面全国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该专业人才出现相对饱和过剩。另一方面,生物专业教育与生物产业需求脱节严重,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部分院校甚至被迫取消生物工程专业。此外,在实习和实践环节,专业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普遍缺少在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教师队伍了解产业实际需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不足[11,12]。另外,企业导师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参与程度也不够。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二、基于双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联动的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新的发展时期,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学科和专业建设联动为主线,注重学科、专业、人才“三位一体”,优化学科和专业师资团队,加强教学科研互动、促进学科与专业多级联动,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实现生物学双一流学科和生物工程双一流专业的“一体化”,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切实提升生物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科定位与专业定位需要统筹并进

学科定位为专业定位指明了统筹发展的方向,专业定位为学科定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路径。在实际过程中,需要结合生物学一流学科和生物工程类专业定位的实际,进一步凝练二者的目标与特色。立足区域生物产业现状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从整体上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学科建设方向和专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探索,挖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通点,解决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联系不足,存在脱节的问题,促进二者定位目标的齐头并进与实现。

(二)学科团队与教学团队需要协同建设

学科方向和专业发展方向需要统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和课程教学骨干的培养等问题。一方面,在注重学科整体优势同时强化交叉融合,打造学科研究课题群,对科研团队进行优化分组,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现有生物工程、生物制药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建设群,培养课程教学骨干,引导优秀课程、“金课”建设。此外,打造学科和专业团队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实现个人、梯队、方向之间的最佳匹配,促进学科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化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需要共建共享

充分考虑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仪器设备类型、场地面积、台套数、先进性、适用性和管理方面的共性与差别,探索各类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互通共享机制。一方面,可以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将部分教学中选开的实验设计为创新性研究项目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时间周期长、研究内容多、单独教学平台完成有困难的实习及实训教学课程,可以通过和科研平台共建教学场地解决。此外,充分开放学科平台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课题提供场地保障,以达到实验室平台资源的高效利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培养目的。

三、学科成果与教学成果需要互通转化

一流学科支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把一流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一流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一方面,基于学科优势团队和研究方向产生的可以与专业教学课程联系的成果,如项目、论文、专利等,可以通过归纳整理形成教学案例运用到教学中去。另外,对于拥有充分研究基础和影响力的成果还可以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材,更接地气的服务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学科研究方向的内容还可以作为专业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课题训练等教学实践活动的素材,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鹏,张作岭.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策略与反思—基于22个省(市)建设方案(意见)的文本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2):30-35.

[2]吕思思.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1-14.

[3]齊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2018,478(10):114-115.

[4]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04):121-129.

[5]李小年.新时代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40-42.

[6]冯滨鲁,毕延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34-36.

[7]柳利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21个省(市、区)“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4):23-25.

[8]袁春艳,苗梅梅.“双一流”战略视域下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7(5):10-15.

[9]王朝宇,赵玉萍,贾建波.产教融合视野下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7(9):182-183.

[10]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柯野,曾松荣,郑秋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3(11):190-195.

[12]周鸿立,张扬,崔浩,等.转型背景下普通本科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6):8-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