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闻羽
[摘 要] 新时期下,高校“三困”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精准帮扶。通过科学设计、系统开设面向“三困”学生的精准帮扶课程,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资源,让学生在提升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发展型;“三困”学生;精准帮扶
[基金项目] 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基于学生投入理论的第二课堂学生获得感研究”,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 闻 羽(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84-02 [收稿日期] 2020-02-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愈发凸显。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的“三困”学生给高校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三困”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精准帮扶。
一、“三困”学生精准帮扶课程的构建路径
(一)前期准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满足“三困”学生各项成长诉求,前期要对课程受众展开问卷调查,征求关于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建议与想法。在授课形式上,除了班级讲授,还应当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吸纳知识、体验成长。此外,还可制作跟踪调查表,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实时跟进学生的成长进程。
(二)中期实施:科学推进、专业引导
组织多轮研讨分析和集体备课,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将学生的内在真实需求最大化呈现。课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师资水平,最为高效的就是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担任主讲,比如在心理疏导方面颇有研究的心理中心专职教师、擅长资助育人的资助中心管理人员、精通学业指导的学工干部、对职业生涯规划在行的一线辅导员。在正式开课前还应组织培训和试讲,保证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展示出最佳状态和最好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还可适当将部分课程场次移至室外,让学生们在开放环境中增强彼此间的共享交流。
(三)后期总结:注重反馈、提升实效
学生在不断变化,面向“三困”学生的精准帮扶课程尤其要注重后续的跟踪和反馈。在信息化时代,要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真实建议和意见,并以此为依据对现有课程进行评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阶段、类型“三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定期组织专家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争取让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元,让课程真正成为帮助广大“三困”学生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
二、“三困”学生精准帮扶课程的模块设计
(一)理想与信念
如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怎样拓宽和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通过邀请在校内校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讲授,面向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讲座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触动和感染学生,将理想信念感化于“三困”学生的心中,帮助他们尽早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找到前行的充足动力。
(二)融入与共处
如何引导“三困”学生积极加入社会工作中,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能力提升作用,是课程体系探索的一个关键点。要利用课程平台向学生深入介绍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概况以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创新计划、数学建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在人际互动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对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学业与发展
很多大学新生包括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误以为考上大学后就可以放松学习。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和营造崇尚科学、求真求实的良好风气,邀请高额奖学金和重大竞赛获得者以及课外活动领域的优秀学生代表分享经验,讲解如何确立自己的大学梦想并为之努力,为“三困”学生提供启发和指导。鲜活的案例分享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同时也树立了一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典型,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
三、南京大学“雨露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切实关注和深入思考,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工作创新团队于2010年开始面向“三困”学生打造“雨露课堂”教育引导课程体系,作为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公平,关注特殊学生、护航弱势群体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尝试。通过开展学习生活指导与知识技能培训,搭建学生日常事务辅导的集成化平台,帮助“三困”学生顺利度过迷茫期,促进身心健康与成长进步。
“雨露课堂”自创设以来,每学年开设课程14~18讲,参与授课的教师有26~34位,覆盖“三困”学生800人次左右,并在校外建有公益实践基地。除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外,还曾获江苏省教育管理创新奖一等奖。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通过精心打造课程平台,使全校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被“三困”学生高效享用,学生可以快速知晓处理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不同个性和需求的学生能够及时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便捷渠道,从而真正达到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局面。
同时,“雨露课堂”还在学工干部、辅导员与“三困”学生之间架起一座近距离沟通的桥梁,使教师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弱势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真正需求和个性特点,有助于在日常事务管理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学工干部和辅导员在项目的调研、备课、授课、互动、总结等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思考和学习,有利于学工队伍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四、讨论与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和日常事务管理时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建立职业胜任力模型,对授课人员提出更加具体严格的要求。同时,完善工作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拓展多元的优质师资来源。吸纳专业教师、杰出校友以及兄弟高校的学生工作专家和辅导员年度人物为学生授课。通过有经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与“三困”学生亲切对话,营造全员育人的大好氛围。
(二)全面搭建网络信息化大数据平台
作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一大鲜明特征,网络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要求精准帮扶课程强化网络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建立“三困”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库及跟踪系统,见证学生成长发展历程。时总结和提炼课程内容,以视频、文字等方式将课程内容留存和推送,还可实施在线授课或慕课推广,惠及更多学生。
(三)构建“生活课堂”为学生未来幸福感打牢基础
高校学生帮扶工作不仅要着眼大学阶段,更要关注“三困”学生未来的长远幸福,培育他们适应人生各阶段的能力素质。“生活课堂”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情商发展,提升学生的情商水平和自理能力,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