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OBE理念下高校健康教育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4-05-04

韩增胜 刘静 石明 高丽丽

[摘 要] 在OBE理念下,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文章以燕山大学健康教育类通识选修课建设为例,主要从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讨论了健康教育类课程“产出导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期达到预期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OBE;健康教育;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2020年度燕山大学教改项目“大学生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2019XJJG05;2020TSK013)

[作者简介] 韩增胜(1977—),男,陕西富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刘 静(1977—),女,陕西旬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石 明(1978—),女,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249-02    [收稿日期] 2020-04-22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该纲要精神,燕山大学全面启动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继开设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以及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相关课程,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当前,大学生健康状态及维持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在校学生的健康与疾病预防知识素养亟待提升。历史上曾经使无数人丧失生命的病毒,如黑死病、天花、艾滋、狂犬病、埃博拉病毒、SARS,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依然与人类共存,如禽流感、2019-nCoV等,作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直面这些无法回避的看不见的“分子怪物”。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人类面对非生命体的病毒为何常常表现的很是被动。为此,笔者所在的生物工程通识教育团队,近几年来围绕“基因与健康”“基因与病毒”“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等主题开设了系列课程体系,从基本的健康、疾病发生、病原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概念原理入手,基于“OBE”理念,引据大量生活中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解析过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原理,最终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能自觉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并科学预防疾病。

一、一体化课程计划的设计

OBE理念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1-2],基于这一理念,燕山大学生物工程科普团队精心“反向”设计了一系列“健康教育類”课程。包括导论性质的“基因与健康”课程,而在“人体基因漫游”课程里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生物实验,由学生在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亲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高效的完成了实验内容。再如去年刚设计新建的网络课程《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课程专为在校大学生,针对“艾滋病”“结核病”和“流感”三种最为重要的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从三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到预防与治疗,从科学研究基础资料分析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由日常生活中疾病预防与健康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正确对待疾病与健康的两种状态的不同模式。课程积极响应国家“大健康”强国理念,采用科普式小视频(5~8分钟)通俗易懂的讲说,引据科学事实结合动画简明清晰的讲授当前流行的3种疾病的来龙去脉,依据最新的科学报道和一线科研资料,结合线下资料和辅导,包括章节测试与调查问卷反馈,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线上资源和线下督学模式。此外,本课程所引用材料全部为当前国际上科学一线研究资料,不但要求主讲老师备课对其中的数据有较高的分析,而且要求学生要理解并课下查询与求证参考资料的来源以及拓展阅读。同样通过课后测试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本课程的设计与中国MOOC课平台及其他网课平台课比较,《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课程包含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内容精炼,信息量丰富,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课程内容来源均来自科学研究资料分析整理后凝练,课后资源丰富可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丰富视野。现有网课健康与疾病教育类课程均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一些针对性的疾病预防讲述太过严肃,内容庞杂,本课程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图片和动画,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每节课视频时长只有5~8分钟,将人类对抗艾滋病、结核病及流感等方面的知识积累、科学经验与大家分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健康与疾病的基本知识,逐步培养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进一步增强维护大学生自身健康的自觉性,使他们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水平。课程线下部分自2018年开展系列讲座,共涉及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万余名,学生普遍反馈收获良多;自组建网课上线半年以来,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很高,点击学习浏览量超过230万次,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二、“产出导向”的设计

通识课相对于专业课,通常的授课对象为非专业学生,如何设计学生的“预期产出”对于课程的设定尤为关键。在工程教育理念中,产出导向其实就是最终学生学习的效果符合毕业要求的预期。当前的工程教育认证中针对工程师普遍提出了应“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为此,笔者认为,健康类通识课程的毕业要求至少应围绕以下2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即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科学领域里对病毒和基因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能够理解和行业领域及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教学目标2:具备在病毒基本科学理论方面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并能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自然的敬畏。在本系列课程中,以《基因与病毒》课程为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程中的基因理论和病毒理论,两大部分来展开。由基因基本概念引入,逐步导入病毒的概念,通过大量生活案例,引入病毒和人类的密切联系,在和病毒对抗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理论的不断丰富,我们人类由被动逐渐进入主动对抗病毒的高科技时代。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认清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由日常生活中与病毒相关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维,正确对待疾病与健康的两种状态的不同模式。该课程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共包含有4章内容,其中前2章侧重介绍基因理论,在第2章内容结束部分引入学生讨论课,着重考察学生对基因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情况;后2章主要介绍病毒理论,讨论部分安排在第4章部分最后,主要测试学生对病毒理论的掌握情况。本课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科学动画、视频,引据科学事实结合动画简明清晰的讲授当前人类所知道的流行病毒的来龙去脉,依据最新的科学报道一线资料,通过线上以及结合线下资料和辅导,包括测试与调查问卷,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线上资源和线下督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基础资料分析入手,从基因概念到基本原理,结合生活案例,预期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教育部提出“双一流专业计划”,其核心终归需要系列“金课”支撑,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如何实现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完美融合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

[2]KY Tshai,JH Ho,EH Yap,HK Ng.Outcome-based Education-The Assessment of Programm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a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egree[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 Control,2014(1):74-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