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4-05-04

章秀银 赵小兰 秦慧平

[摘 要] 文章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12大工程教育能力为目标,探索基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教学出发,结合项目式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等一系列校企共教模式,将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工作从项目式实践逐级延伸到校企项目合作并最终实现成果转化,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凝练校企合作实践,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将升华的理论研究结果反哺回课堂教学,提高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加快我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实践教学;反哺;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 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之教改类重点项目“基于产学合作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x2dx/Y1190681);校级创新实践类项目“校企联合建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赛结合”(x2dx/C9192063)

[作者简介] 章秀银(1978—),男,湖北广水人,工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无线技术;赵小兰(1974—),女,甘肃兰州人,工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及射频电路;秦慧平(1980—),女,山西原平人,工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303-04     [收稿日期] 2020-03-06

一、引言

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新时代,我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国家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人工智能”“一带一路”倡议等前举措的实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育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要公共平台,是高校教学空间的延伸,是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2-5]。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以工见长的办学优势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地缘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育基地[6]。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长期致力于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及探索,本文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环境和工作岗位环境的断层问题,以无线通信类课程与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成果反哺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为例,探索如何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渗透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满足毕业生能力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完美匹配。

二、基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1.反哺式教学模式构建。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项目组从课堂教学出发,以加强学生工程教育12大能力提高为目标,结合项目式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学研等一系列校企共教模式,将理论教学从项目式实践逐级延伸到校企项目合作并最终实现成果转化,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成果,经过校企专家的总结和凝练,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将升华的理论研究结果反哺回课堂教学,从而加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反哺式教学模式框图如图1所示。

2.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规划。(如图2所示),为我校无线通信领域的爱好者和行业内知名企业彼此深度接触的机会。紧密把握工作岗位对无线通信领域人才的能力需求,培养无线通信方面的通信专才,为企业输出高质量的创新型工程人才。项目组依托与行业内优秀企业“京信通信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组建的“无线通信系统和射频前端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毫米波大规模MIMO阵列天线技术、数字化射频技术、高波段点对多点无线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等相关内容),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合作研发、师资双向供给、行业竞赛等多方面合作。打造高校、企业、学生及创新团队等有机结合、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育人模式,培养出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如图2所示,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软硬件设施齐备、师资储备充足,为教改工作的顺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地现有在校教师2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东省杰青1人),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积极的创新能力。此外还有与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工程师30余人(华为、京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基地硬件设备包括暗室(5G通信测试)、高性能微波仪器室(矢量分析仪、高性能数字示波器等)、标准本科实验室等;资金支撑有保障,基地教师主持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同时积极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研发当下热点技术,并协助企业解决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在师资及各项平台支撑下,基地可顺利开展各类教改活动,其中包括基地开放课题、国际化交流,邀请知名行业专家做讲座、资助国际会议、资助资优生境外交流(澳大利亚/中國台湾)、校企联合实训等[7]。

三、课程向校内项目延伸

针对课程结束就给教学画上句号等这类问题。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实践设计中,通过项目引导,比如开放课题、课程设计、学生研究计划(SRP)、各类竞赛等模式,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讲授、或填鸭式教育。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8]。课程向校内项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依托联合实验室的开放课题。项目所依托的联合实验室,旨在无线通信领域优先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制等,如何选择既有前瞻性,又易于让学生经过努力而完成,又不泄露企业研发机密的好课题是本项目的一个关键问题。本项目依托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有: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技术、数字化射频技术和高波段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依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设立适合本科生的研究内容,每年面向我校射频无线通信领域爱好者,设立短期小目标开放式研究内容,由全校本科生自由申请,基地择优资助5~8项(0.5万元/项)并分配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受资助学生可选择在企业或学校完成该课题研究内容,如资助成果显著,下一年度可持续追加资助。此外,也可以直接吸纳有深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资优本科生加入到基地的学术团队,与导师、师兄师姐、同伴共同进行科研课题的开题、讨论、研究、检查、汇报等工作,可直接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逐渐提升了深度学习能力。

2.基于课程内容的项目实践。将课程中的部分理论知识点,结合社会实践应用,以项目的方式提炼问题,分配给学生课外完成,通过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师兄师姐传帮带逐层互助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QQ群,微信群等)建立项目讨论交流组,定期开交流会探讨未知问题,汇报项目进展,按时推进项目进度,促进理论知识点的深入掌握,期末,以作品或项目总结的方式进行PPT汇报,结题。选题方式:可以教师出题,学生自选;或者学生按兴趣点提需求立项。场地提供:学院提供全天候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提供软硬件科研支撑条件。

3.支持学校已有常规立项模式。目前,学校每年都设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攀登计划”“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本项目组提前布局,建立一批以紧密联系产学研合作的优质项目,提前预研,并吸纳优秀本科生参与立项,积极参与到此类常规立项计划的申报。

4.基于课程内容选题的竞赛项目遴选。基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国内外研究热点,拓展出部分实践类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子设计校园邀请赛(十校联赛)”“无线杯电子设计大赛”“电信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实效:近3年,合计已资助本基地教师指导SRP、百步梯等项目约10余项,竞赛类项目8项,其余开放式课题不少于10项。所资助项目成果显著,获得各类成果及奖励,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4项、已申请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5篇。

四、课程向企业拓展

针对高等教育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足等问题。我们提出,将课程进一步向企业拓展,联合企业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期望能更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向企业输送令其满意的专门型人才。课题组面向我校射频及通信领域的学生、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开展以下教学实践内容:

1.培育基于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校企合作项目。基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这个大平台,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沟通及交流优势,为忙碌在教学一线的本科教学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搭建合作桥梁,培育一批基于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校企合作项目,借此吸纳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到企业项目,校企合作研发,不断推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和理论研究水平的升华。

2.建立共赢的双导师双环境课题组模式。依托联合实验室这个校企合作桥梁,深度融合,建立共赢的双导师双环境课题组模式。借助基地培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全面向在校本科生开放,经过师生双向选定后,以具体项目中心成立对应的课题组,并为课题组学生分配固定的本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建立双导师双环境课题组。强化学生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有利于本科生熟悉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导师熟悉学生及学校情况,为课题组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3.加强高校教师及学生的企业培训。如创新思维培训工作坊、项目成员角色轮换、结对帮扶等方式。激励教师通过企业学习获取资质并反向为企业提供培训或技术服务,教师可不断获取新技术的应用和经验,持续提升培养新工科学生的能力。

4.正确引导名企实习。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启动实施“名企实习计划”,要求以学院为单位,与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至少是上市公司)建立稳定实习教学合作关系;学院全部学生均要能够享受到此优质资源,进驻校外知名企的时间不少于2周。一方面,广大教师将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实习课题并列入实习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企业,并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实现校外实习“课程化”,打造高质量实习课程。和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习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习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习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习教学的培养质量[8-10 ]。

五、课外拓展对课堂教学的反哺效应

以上一系列教改活动,依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创新项目合作研发、师资双向供给、行业竞赛等多方面合作,建立了高校、企业、学生及创新实践团队为要素的良性循环生态圈。高校、企业、学生等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的课外拓展,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与产、研的紧密度,对于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产、学、研的高度结合,产、研又对课堂教学产生反哺效应,促进了高校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体现在:

1.对课堂教学的反哺。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将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推进延展到课下,逐级递进地从项目式实践到校企合作,直至产学研,不断拓展与升华课堂教学。同时,这些实践模式又反过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哺,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教改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热点及行业动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推向一个新高度,并不断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优化,也有助于加强企业教育角色的提升,形成一个有动态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

2.对校内外教育角色的反哺。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或不定期举行企业工程师讲座,将富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力量引入高等教育,全程或联合授课,向学生展示企业规范、前沿技术、创新理念。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强基地教师的企业培训,让教师不仅具备教学理论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企业及产业化发展及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培养出紧贴企业及行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此外,输送有企业培训诉求的教师及学生进企业短期或长期培训,加深学生的理论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基于实践基地平台及校企合作基础,将学术交流拓宽到国际行业领域,从国际化角度反哺课堂理论。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交流。基地拟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海外名师讲授学分课程资助计划”和“华南理工大学短期外专来访资助计划”等项目,坚持我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采取各种灵活措施吸引国际上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另一方面,择优输送本科生出境交流。基地依托暑期学分项目、学术竞赛、联合培养、海外实习、国际会议等短期交流项目,择优资助优秀本科生到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第三,聯合境外学术专家,积极开拓互换培养项目,资助优秀本科生到国外学习和国外学生到本校学习的互换培养方式,实现双向国际化。期望通过以上实践内容,与全球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总结

我们所提出的基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动态反馈、良性向上的闭环模式,可有效解决高等教育人才输出与企业不匹配问题。一方面,依托校企共建的沟通桥梁,引导高校师生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等教改活动进入企业重塑,然后反哺课程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地采取凌空式填鸭的授课方式,而是将理论知识点与企业的技术发展及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来填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工程师角色也得到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实践优势,对理论课堂的填补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书本理论,而是拓宽到企业及行业现状,能够利用所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打造,最终势必会将学生培养成满足工程教育12大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光明日报,2019—03—19.

[2]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试行)[Z].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20.

[3]张干清,郭磊,向阳辉.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范式[J].高教探索,2018(8):55-60.

[4]龙永红,汪雅霜.生师互动对学习收获的影响: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8(12):32-39.

[5]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30-35.

[6]章熙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99-102.

[7]徐向民,李正,韦岗,等.创新引领战略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53-164.

[8]李正,张倩,焦磊.跨学科研究组织“自下而上”衍生路径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基于波士顿大学ECIBR的探析[J].高教探索,2019(4):54-60.

[9]李正.努力探索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书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2-24.

[10]邱学青,徐向民,李正,等.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0-7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