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唐文帮 张桂莲
[摘 要] ***总书记2019年9月5日写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农业院校,要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紧跟时代发展,传承“三农”情怀,协同推进南方粮油安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湖南农业大学特色“新农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类专业《作物育種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唐文帮(197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桂莲(1974—),女(苗族),湖南麻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学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20-02 [收稿日期] 2019-11-28
***总书记在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写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创新在新时代推进“三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仓廪实,天下安,作为涉农高校和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要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多出成果,建设湖南农业大学特色“新农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一、居安思危,紧跟时代发展
现在的成功,不是永远的成功,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学科、一个学校要对未来保持一种危机感,带头人要有改变的决心,要有强大的信念。当一个人失去了危机感,他就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很容易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不变应万变”,早晚要被淘汰的。没有谁不喜欢舒适安逸的生活,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舒适和安逸从来不是常态。当你对这个世界放下警惕,就是你走下坡路的开始。一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才是经久不衰的秘诀。
世界在变,农业在变,高等教育在变,我们必须超前认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学校发展、学科建设需要居安思危,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想要基业长青,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找到赖以生存的法门。
二、薪火相传,传承“三农”情怀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涉农大学,人才辈出,农业成果丰硕且影响深远。老一辈科学家如周汝沆、周声汉、刁操全、盛程师、余铁桥、李宗道等先师,当代如康春林、官春云、陈立云、邹应斌等大师,无一不是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淡泊名利、情系“三农”的人,这些农业领域杰出的前辈给我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是树立农业情怀、“三农”志向的源泉与动力。
农业人才的情怀,就是学农知农爱农,是一种有奉献农业的精神与志向的家国情怀。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关键时期,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先进,农业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新一代农业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水平高、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对农业有情怀的人。作为肩负培育农业人才的涉农高校和农业教育者,要培育学生坚定强农兴农、献身“三农”的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农业学子把个人梦和“三农梦”“中国梦”结合起来,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接过老一辈农业人手中的火炬,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上继续前行。
二、协同创新,携手推进南方粮油安全
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组建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校应继续聘任首席科学家及保留科学咨询委员会,根据研究任务的变化布置研究团队,围绕粮油产业创新链,以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切入点,实现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作物学优势学科与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学等学科协同发展,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以南方粮油安全战略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炼实施创新任务,以实施创新任务为牵引,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重点围绕南方现代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多方式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携手推进南方粮油安全。
四、深化改革,创新培育现代农业人才
作为涉农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按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产业链条模式,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深化专业体制机制改革,瞄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以全产业链整体为方向,布局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新专业,调整改造不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再次,建设农林类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促使教育方法多样化。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农业人都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充满希望的农村田野,面向广阔舞台,以高远的目光、积极的合作和对农业的情怀,为加快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奋斗,确保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2]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3]蒋桂英,李鲁华,李智敏,等.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124-125.
[4]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7-18+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