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军 刘立轩 冷晓红
[摘 要] 为了加快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探讨“双导师制”的由来和内涵,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导师制”培养教师队伍的途径与措施,为建立优秀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 2017年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程项目“李军教学名师建设项目”(宁教职成办[2017]152号)
[作者简介] 李 军(1982—),男,山西浑源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制药的教学与研究;刘立轩(1979—),男,陕西长安人,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中药的教学与研究;冷晓红(1964—),女,宁夏平罗人,学士,教授,主要从事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52-02 [收稿日期] 2020-02-19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双导师制”的实施将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能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就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建设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探讨“双导师制”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新路径,为持续推进职业院校“双导师制”提供基础。
一、职业院校“双导师制”的由来及内涵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进行继承和创新,创立了“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都有两位导师,其中一位是学业导师(Super Visor),另一位是品德导师(Moral Tutor)。而我国的导师制最早于20个世纪30年代由留学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引进[1]。2014年,教育部逐渐在职业教育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其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学生的“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即学校导师,负责校内理论知识的讲授;另一位是从企业聘请的技术骨干即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通过双导师密切合作、各施所长,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更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使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上的意义日渐凸显[2]。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导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导师中实践能力较高的“双师型”教师不足,大多数教师可能是纯粹的“双证型”教师,也就是同时拥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2.缺乏相应的培养制度。校内导师缺乏提高实践能力的环境,大部分学校由于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有限、经费不足等因素,不能安排校内导师进行系统地培训,赴企业学习锻炼的制度不健全[3]。
3.企业参与度不够,不利于校内导师的成长。校内导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的支持,而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由于没有动力,很少能够与学校深度合作,导致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少,下企业锻炼不能实岗实责,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不能很好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不利于校内导师的快速成长。
(二)校外导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校外导师的技术技能水平较高,由于没有进行教师教学的相关培训,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校外导师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的事务,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和钻研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管理不科学。考虑校外导师比较难聘任等原因,学校对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福利待遇与企业相比不是很高,导致有些校外教师不愿意兼职,造成校外师资队伍欠稳定,在教学时间段无法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教师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教师培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要求,实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既有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4];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工作。学校还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拓宽基于“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5]。
(一)参加国内外培训,取得证书
鼓励校内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直接参与到企业岗位学习生产实践技能,熟练实操技能技术,解决企业问题,把企业真实生产技术引入课堂。另外,要求教师每年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在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同时,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校外导师,要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教师资格和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及教研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互派兼职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健全校外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学校通过“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使校企双方互派交流。
1.学校根据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可以结合生产性教学任务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兼职实践,不仅可以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也可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指导水平,实现“双导师制”的培养。
2.学校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指导学生完成生产性教学实训,并把企业的最新信息、技术带进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同时,也提高了校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参加技能培训与考核,取得职业资格
鼓励校内导师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一是在教学和生产实习时,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提高实践水平。二是选派校内导师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参加技能等级考核。三是请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作专题讲座,学习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
(四)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中找到自身不足,发现差距,进一步加以改进提高,反哺教学。
(五)建立校外导师人才引进体系,稳定校外导师队伍
根据专业实践课程的需要,聘请或柔性引进具有教学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并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及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等,提高校外导师的福利待遇。同时,利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完成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其顺利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有效途径建立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双导师制””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推进“双导师制”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中涛.职业院校“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2).
[2]韩飞.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双导师制”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9(12).
[3]庞晓红.职业院校“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初探[J].赤子,2015(11).
[4]郭晓燕.基于“双导师制”的职前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
[5]王一海.基于毕业设计指导的高职“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职教通讯,2014(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