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社会评价出发进行人才培养

时间:2024-05-04

胡春 王立平

[摘 要]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如何进行定义和评价,以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视角,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实践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提出提高学生能力的几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培养目标;社会评价;专业壁垒;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 2018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8jyxm0967;2018jyxm0898)

[作者简介] 胡 春(1985—),女,安徽桐城人,建筑学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教育方面的研究;王立平(1982—),男,河北隆化人,工学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建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62-02    [收稿日期] 2019-11-04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1]。这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是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是对高校教学成果的检验,是毕业生所能达到的能力状态的总结。

实践是检验能力的最佳途径,以最常见的设备故障为例,看能否正确的处理以下问题:①能够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修理和更换,但是不清楚原因;②能够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③既能找到故障发生的原因,又能够对故障进行修复。

与以上对应的是学生面对问题、项目或课题时所表现出的几种状态:①既能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又能进行实际操作;②只能提出解决方案;③能够进行实际操作,但是不能独立解决;④既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也提不出解决方案。这四种情况实际反映出学生最终获得能力的几种层次。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及实际获得的成果,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下因素导致了教学成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①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受应试观念影响,忽略了能力的培养;②学生思维方式受到专业的局限,团结协作能力不足;③教学资源闲置,未被充分利用;④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不能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高级专门人才表明这一级别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不仅指数量,也指质量和规格,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经过学校学习能够达到的程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师资力量、实验条件、主观努力程度等。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层次,尤其在当前教学学分压缩、学生自由度增加的情况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进而形成主动运用知识、原理、方法和价值观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以及最终考核都应该以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为目标。

在这一目标下,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讲解不应以知识本身,而应以定理的现實来源、形成过程、分析方法和具体应用为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考核过程避免单纯知识点的考查,从知识本身转移到知识的熟练应用上来。

二、打破专业壁垒

专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社会分工中某一方面的综合描述,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的途径。学生依托特定的专业体系,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对本专业体系的深度理解,进而完成对社会分工体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依靠在本专业形成的能力,通过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快速了解进而掌握非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最终能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并且拥有自主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划分过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探索精神,局限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很多学生甚至部分毕业生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定位,对相近专业认识很模糊,对协作专业的认识也不足。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理解自己的专业,还要引导学生将在专业学习中形成的能力运用到其他方面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是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社会,一个不懂怎样学习,不知道如何获取新知识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

一般来讲,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和调节,其学习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3]。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都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等,所有的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并且具备扩展和发散的能力。教师的基本职责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授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提出要求、布置课题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主动学习。而学校的教辅部门可以通过举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教育过程服务

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包括各种实验设备、实践场所等,因此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为教学服务就成为最现实的方式。

每个学校都有很多院系,每个院系都拥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还有公共教学资源。以往这些资源通常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其他时间处于空闲状态,跨单位使用资源通常手续烦琐,变相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打破现在的教学资源分散管理方式,建立综合管理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各种资源提升自身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社会资源同样可以为教学服务,并且很多教学活动都要依托社会资源才能进行,例如很多工科专业的各种实习都要到工厂、车间、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场所才能进行,因此加强与社会单位之间的合作也是学校强化教学应用和提升科研能力的一个现实方式。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5]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而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題,这最终需要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2,63(2):79-8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4]侯建军,佟景才,鞠颂东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改教改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0-91.

[5]文辅相.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4(11):31-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