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生态化视角中学“人际交往”课程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郭珍招 战春梅 赵则海

[摘 要] 中学阶段人际交往课程建设是丰富当下教育生态系统、完善课程结构的不可或缺的一步。基于当前中学课程结构和教育生态系统,本文从生态化视角分析了现阶段中学教育结构现状,探讨了人际交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课程内容设计,为中学人际交往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际交往;课程建设;生态化视角;教学

[基金项目] 肇庆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项目(20180113);肇庆学院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项目(zlgc201705);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项目

(sjjx201711)

[作者简介] 郭珍招(1997-),女,广东湛江人,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法;战春梅

(1972—),女,辽宁黑山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综合评价;赵则海(1968—),男,黑龙江嫩江人,

理学博士,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0-0306-02    [收稿日期] 2019-11-09

生态化教学是生态观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理论,是一种强调紧密联系的、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教学理念[1]。课程、学校、教育、社会作为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有机的整体[2]。当生态系统的组织或个体出现问题时,往往对其产生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还包括教学生态个体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既包括互动的动态过程,又包括互动作用所形成的情感联系[3],因此,中学基础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针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抑郁等现象,分析当前中学课程结构和教育系统生态,探讨人际交往课程对完善中学课程结构、丰富教育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现阶段中学教育结构现状

1.课程结构不平衡。当前国内中学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围绕中考、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情感素质类培养课程。“中学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4]。在这一阶段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关于人际交往课程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仍处于空白阶段。

2.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健康课、个体心理咨询、专题心理讲座等方式,侧重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缺乏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环节。根据冯宗侠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约2/5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者存在较严重的交往障碍。学生表现出的无法融入集体、性格较为孤僻、沟通障碍等问题均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有关[5]。

二、中学开设人际交往课程的必要性

1.人际交往课程是中学课程生态系统结构一部分。中学生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两个方面[6]。中学教育一般没有人际交往课程安排,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仅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有所涉及,甚至一些学校和老师认为人际交往教育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无须单独设课。因此,中学教育生态结构缺乏人际交往课程组分。

2.人际交往课程建设在中学阶段更关键。中学教育生态系统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对大学和小学素质教育起到承上启下作用。①小学阶段属于人际关系形成初始阶段。小学阶段人际交往是小学生之间以及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等人群之间沟通、交流、协调等行为的互动过程[7],人际交往相对简单。②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成熟阶段。大学生心智成熟,一般能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需要开设人际沟通干预课程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状况[8]。③中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關键阶段。中学阶段涵盖了青春期等青少年成长敏感期,其心理水平属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因此中学阶段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十分关键。中学阶段开设的中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不能满足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的需要。

3.人际交往课程是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丰富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生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4年7月,中国大陆社交类用户中10-19岁年龄占比最高,达33.8%[9]。过度不当使用社交网络往往导致社交焦虑、孤独抑郁、幸福感降低等现象。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有利于中学生正确判断虚拟网络社交环境,提高现实社交效能感。

三、人际交往课程建设的探索

人际交往课程的内容要符合中学教学规律,体现中学生学习特点,通过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环节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人际交往是一个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发展人际接触的多结构过程,包括交往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认知以及相互作用过程[ 10 ]。人际交往课程的目标定位应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核心,着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多学科角度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积极人格。

2.立足积极人格设计的课程内容。基于思维与洞察力、创造力、真诚、友善、领导力、宽容、持重、信念与希望8项积极人格要素制定课程目标与内容,建立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社会交往、师生交往、领导力等五大人际交往模块[ 11 ],突出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

3.探索有效际交往教学模式。针对中学生学习特点,按照生态竞争和生态位等原理,引入人际交往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例如刘钊乐等采用体验式人际交往教学方式,按照热身活动、人际关系优良与否的标准、好人缘的秘密、总结提升四个环节开展体验式人际交往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 ]。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学人际交往课程建设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中学阶段人际交往课程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核心,旨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多学科角度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对丰富发展教育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

[2]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金盛华,宋振韶.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0(5):102-108.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

[5]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7-59.

[6]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7]杨倩倩.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交往专题的教案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

[8]钟佑洁,李艳华,郭淑雅.人际关系团体训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3):431-434

[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國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10]卢家媚,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一一基础理论及其教育运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94-495.

[11]卢广华,刘华霞.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高中资优生积极人格养成[J].上海教育科研,2017(9):58-61.

[12]刘钊乐,尹海兰.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设计——以“人际交往”单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8):73-74.

Thoughts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Middle School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

GUO Zhen-zhaoa,ZHAN Chun-meib,ZHAO Ze-haia

(a.School of Life Sciences, b.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middle school was an indispensable step to enrich the current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Based o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education ecosystem of middle school,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structure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discussed necessity and course content design of "Human communication".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Key word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ecological perspective;teaching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