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守开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分析,提出了“学术讨论制”“研二负责制”和“奖惩制度”三种新型管理制度,并将其应用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该制度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的总结与汇报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为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学术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放在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是多数人面临的难题,而研究生教育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除了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科教兴国与人才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实现综合教育改革,且改革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内涵发展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依然偏于传统模式,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不适应,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不足,是制约提升培养质量的深层次障碍。因此,新型的、科学的、更符合现代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亟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开展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体系研究,不仅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规划,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保障高校对人才的稳定输出,对未来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及其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研究生培养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指导以及实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期实现培养真正有用的高层次人才。
二、因素分析
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研究生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等。其中,导师因素和研究生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工科学生的特点,搞科研往往就是做项目,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协作能力以及相应的管理能力。
导师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培养已不能局限于课程理论的学习,这就对当代研究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然而部分导师由于忙着“做项目”“外出兼职”的原因,对所培养的研究生采取“散养”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属于自行摸索、自行研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无法充分发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
研究生因素:部分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就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研究生阶段更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把握现有的良好科研环境资源,仍旧延续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和作风,心态浮躁、基础薄弱、缺乏求真,不仅无法培养出好的学习科研能力,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临近毕业时才发现研究生生涯一无所获。同时,多数研究生根据老师选定的题目、按照老师的思维展开研究,遇到问题时习惯性依赖导师,严重缺乏动手能力,导致研究生期间未能深入了解所在的科研领域,在科研工作中,照搬前人的思路,不做改进,只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科学研究,从而导致创新能力的缺失。
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对其进行评价,忽略了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通常更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团队精神,实现人员能力之间的互补,并使其所在团队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优;同时,良好的管理能力也有较多方面的体现,例如,可以优化其所在团队的素质与结构,通过其组织能力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保证团队工作的有序进行等。
三、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进与完善
为了有效弥补当前研究生培养系统存在的部分漏缺,本文从研究生导师培养角度出发,通过借鉴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成功实施的企业、学校管理方法与培养案例,因材施教并进行改进,提出适合自己研究生的指导体系与培养体系。同时针对研究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制定培养体系时,协同考虑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以及参悟能力的不同,充分利用研究生的特点,并根据其性格、学习基础等情况进行学术规划与指导。
(一)整体目标
在符合国家、学校培养计划的条件下,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总体目标,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思维与创新意识,注重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间的过程培养,明确其学习与科研任务,实现三年之间的有序推进。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并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新制度的研究与确立
为保障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稳步提升,分别建立了“学术讨论制”“研二负责制”以及“奖惩制度”等,以便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学术兴趣、习惯以及总结能力、管理能力,实现“研带研”“研管研”“传帮带”的良好循环。
1.学术讨论制。学术讨论制分为“线上讨论”“当面讨论”和“内部讨论”三种形式。其中“线上讨论”和“当面讨论”分别以“日”“周”“月”为单位。“日”制度为研究生每日需发送至学术讨论群中的早计划、晚总结,属于“线上讨论”。实行此制度:能够培养研究生做每日计划的良好习惯;可以使研究生进行自我约束与考量;由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监督,会给研究生施加一定的压力,避免得过且过;导师检验研究生学习进度的方式之一。“周”制度为导师每周在固定时间组织研究生开学术讨论会,属于“当面讨论”。实行此制度:研究生自我总结本周的学习情况,由导师做出适当调整;进一步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了解,方便导师为研究生制定更科学、更合适的规划。“月”制度为每月研究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进展,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属于“当面讨论”。实行此制度:增强研究生的总结与汇报能力;方便导师对研究生学习的宏观把控。此外,当研究生遇到科研问题时,采用“内部讨论”的方式,由问题人提出该问题,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一块儿讨论、学习,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求证,如能够得到明确的结果,则课题组内部消化,如得不到结果,再向导师咨询。内部讨论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对该问题的印象加深,同时也能够促进课题组成员的良好关系,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研二负责制。研二负责制采取研究生内部管理为主,导师管理为辅的方式进行研究生的管理。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安排:一年级时课程较多,且对课题组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三年级时面临着毕业,需花费多数的时间去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或继续升学等;相比较而言,二年级的时间较为充裕,是培养其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最佳时间。由于研究方向、课题组的研究需要以及学校学院工作(如学术评估、学术会议等)的因素,同一课题组的成员如果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难免会出现杂乱无序且浪费时间、效率不高等情况。采用“研二负责制”,主要为了协调解决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冲突问题,使研二的某个或几个学生统一负责该课题组的专项事物,如项目的财务入账报账和科研績效劳务的发放、学校的事务处理以及项目立项、结项和申报奖项等,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时间利用,同时也对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研二之间的各自分工及其对研一的管制,可有效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与管理能力。
3.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导师根据平时研究生的表现以及其学术思维上的进步等因素综合确定奖惩的一种制度,该制度摒弃了以学术成果为单一目标的传统考察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察与结果考察相结合。具体为:导师每月给研究生发放科研劳务费,将研一的基本劳务费设为X1、研二的设为X2、研三的设为X3,其中X1>X2>X3。此外,根据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分别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如研一的考察指标为:课程学习情况U1、研究方向或课题的参与程度U2、对课题做出的贡献U3以及课程的考核成绩Z1;研二的为:研究方向或课题的参与程度U2、对课题做出的贡献U3、为课题投入的时间与精力U4以及发表相应的成果Z2;研三的为:研究方向或课题的参与程度U2、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成果情况U5、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U6以及其他Z3;导师依据设定的指标做出综合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当然,如果某个研究生不思进取、自我放弃,故意不参加课题组的工作或逃避相应的责任,一旦发现会立刻将其踢出奖励范围。
该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为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添加额外的动力,也为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了帮助,同时也间接地鼓励了研究生在学术上应持有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以保证其在校三年期间能够学有所获、劳有所得,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三)改进与修正
通过实施上述制度并进行实践研究,分别设定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跨度,通过短期(两周左右)约见研究生谈话,对该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验,了解研究生的心理情况以及该种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时做出改进;通过长期(1~2个月)观察实践的效果,洞察在此环境下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学术思维的改善情况,并与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成功与不足,并结合短期内存在的缺陷,综合修正构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指导以及实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培养了研究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学术讨论制”“研二负责制”以及“奖惩制度”等多种制度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融合传统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培养研究生的汇报与总结、学术思维、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使研究生在三年间经历身份转变、责任转变、能力蜕变的过程,不仅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力方面的“获得感”与“增强感”。
参考文献
[1]谢全胜,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研论丛,2019(3).
[2]赵颂,朱弘焱,王春强,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9):27-28.
[3]李慎刚,赵文,张超哲,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04-205.
[4]徐科军.校企合作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8(1):102-105.
[5]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6-9.
[6]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5):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