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齐民要术》农学思想在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4-05-04

李军 张恩盈 赵美爱 宋希云

摘要:《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该书内涵丰富,除了介绍农学知识及农业生产技术外,还蕴藏了大量的哲学智慧。然而,我们不少农林院校的学生对该书缺乏必要的了解。文章挖掘了书中的核心农学思想,剖析了它们在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尊农爱农专农”的观念,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关键词:齐民要术;农学思想;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305-02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北魏及其以前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所积累的农学知识及农业生产技术,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土壤与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农学思想[1]。这些不仅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部巨著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不少大学生对它的了解还相当有限。笔者曾做过一个课堂问卷,内容包括《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主要的农学思想有哪些等。结果令人吃惊,对于“作者”答对的不足50%,而对于“农学思想”答案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部古代农学著作,理解其中蕴含的农学思想,强化学生的“尊农爱农专农”观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

一、核心农学思想

1.“农本”思想。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书中开篇写道:“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1]体现了农业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可见农业是保障生存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正所谓“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混乱无序,国家的秩序才能良好与稳定。反之,如果“夫寒之于衣”,就会“不待轻暖”;“饥之于食”,就会“不待甘旨”;而“饥寒至身”,就会“不顾廉耻”。[1]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齐民要术》以道法自然为基礎,把“天、地、物、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追求人与农业生产系统内、外部诸要素间的“和谐”,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如“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1];又写道:“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树以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蔬、食,冬伐薪,以为民资。”[1]文中从山泽、地势等入手,论述了土地、时令与农作物种植之间的关系。只有客观分析当地的生态条件如土壤和气候等,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才会获取作物的最大产值。

3.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内容,贾思勰强调的是“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即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如“桑树与小豆”间作,“麻子与芜菁”套种,以及“葱和胡荽”的混种等。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通过间作、套种、混种等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光、热、水汽等因子的增产作用,形成良性生态系统[3]。

二、《齐民要术》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道德素质。(1)尚俭戒奢,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穷窘之来,所由有渐”[1]。人性本身固有的“好懒惰”,加之后天的“无节”和“不笃”,是造成贫困的根源。然而,节约这种优良传统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被淡化了,有的校园里流行“追求时尚、讲究吃穿”之风。因此,有必要加强“勤俭节约”的再教育。(2)身体力行,天道酬勤。贾思勰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慵懒习气极为反感,提倡“力能胜贫”。“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1]这体现了作者“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点。“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将收成多寡与自身努力程度结合在一起,告诫我们平时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3)珍惜时间,寸阴寸金。“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璧而重寸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故禹之趋时也,履遗而不纳,冠挂而不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1]“种麻。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说非辞也。此亦趋时不可失也。”[1]所有这些无不告诫我们的学生“时间易逝”,不要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荒废了学业。

2.专业修养。(1)强化农本观念,端正学农态度。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尽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三农问题”也日渐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首要的任务是要立足于农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缺乏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认清自身肩负的使命,强化“农本”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2)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不能使水西流。后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而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1]前段话是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而后一段话是讲“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国家未来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农科专业的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要时刻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在强调发展农业、追求产量的同时,也要做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3)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意识。我国疆域宽广,各地区在光、温、水、土质等方面相差迥异。因此,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意识,从实际出发,针对农作物的特点选择性种植,才会取得农业的丰收。(4)注重土地的“用养”结合。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永续进行的前提。“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也就是说,资源虽丰富,土地虽肥沃,但不知合理利用,盲目采伐,无节制地增加草地的载畜量,必然堵塞财富的来源。因此,贾思勰指出:“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用地的同时,注重肥田和养田,如“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1]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尽管短期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但长远来看,会造成土壤板结、活力下降[4]。因此,我们必须汲取贾思勰的“用养”结合的土地观,采取秸秆还田、轮作、间种套作等方式,发展有机农业,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

三、结语

作为一本蕴藏着巨大哲学智慧的《齐民要术》,也存在一些瑕疵如“仲冬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无发屋室——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等,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部分如土地的“用养”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农业思想,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专业修养培养中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廖启愉,廖桂龙.齐民要术译注[M].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和齐鲁书社出版,2009.

[2]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付华超.《齐民要术》生态农学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风险报告》: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恶梦”[Z].

[5]郑力文,徐义军,凌有求,等.有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7,(23):149-1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