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雪艳,马永杰,王晓敏,冯 美,高艳明,李建设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为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满足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相关政策指出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其内在要求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锻炼和养成创新性思维、培养和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于竞赛培养园艺专业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园艺专业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围绕竞赛通过建立科研导师制规范培养体系,以具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来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采用“3+1”“产学研”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依托基地、企业来检验培养的人才。能力得到锻炼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竞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再次创新,形成发明专利或相关论文。通过竞赛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今后发展方向:考研继续深造或工作或自主创业(图1)。
1.科研导师制。针对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强、对专业认知不够等问题,对本科生采用了科研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多是与地区产业问题相关),对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学生组成科研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课题进行构思设计、实践操作、数据分析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明确了学习目标,使本科生与导师建立了长期、稳定、密切的交流关系[2]。
2.大学生创新实验。2014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上增加了8个学分的创新能力模块。学生可跨专业组建团队申报项目,项目涵盖设备研发、园艺作物研究、园艺信息化等[3]。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由外在推动到内化自觉,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4]。
3.产学研融合。提高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实施课堂教学+示范园区实训教学的培养模式,即“3+1”培养模式(3年基础和专业课学习,1年实践与实训),注重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培养模式,通过跨学期的生产实习、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课程综合教学实习、课程改革,强化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园艺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图1 以竞赛推动的园艺专业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模式
4.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本专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及时适应园艺产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拓展模块中设立与岗位技能对应的拓展课程,增强其岗位技能和适应力,为后续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竞赛通过参赛者相互PK来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与思维亮点,从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体验、对抗与竞技是吸引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元素[5],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激发和提高学习热情。此外,参加竞赛的命题源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讨论、向别人学习等方式[6],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思维、自主学习的动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竞赛作为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第二课堂活动[7],它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以全国农建杯竞赛为例,通过竞赛,参赛者能够在构思设计、模型制作、筹备参赛、现场答辩等环节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各项实践运用能力。在比赛过程中,设计方案需不断修改,制作的作品可能会不断返工,模型制作过程中包括材料的购买、零部件的组装、电路的连接及调试等流程,参赛者需在熟练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前提下,学习运用CAD制图、3DMAX以及机械操作、电路连接、外形设计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充分提升了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目前主流竞赛往往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加的,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竞赛,需要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一起合作参加。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8],为了能够在竞赛中合作好,这就需要参赛队员在竞赛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遇到问题学会包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每一个团队都会有一个负责人,作为领导团队的学生,需在参赛过程中组织团队成员准备参赛的相关事宜,做好分工,从而顺利完成比赛,这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4.有利于增加复合应用型学生的就业创业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9],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竞赛已逐渐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10],成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平台。竞赛的主题和类型是为了解决目前各行各业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竞赛能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以发散性的思维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了解创新创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015—2018年园艺专业学生申报“大创”项目43项,国家级与区级项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4—2017年参加校级、区级、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营销挑战赛、“农建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竞赛,获“挑战杯”区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农建杯”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区赛铜奖1项、“创青春”区赛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项以及40余项校级奖项。依托各级各类竞赛,2014—2017年,学生参与获批专利和发表论文数量均逐年增加,学生参与获批专利15项,其中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的5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基于竞赛模式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园艺专业学生考研率逐年增长,并且均高于其他专业(图2)。
图2 2015—2018年创新项目数、获奖数、专利数、论文数、考研率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社会背景下,借助竞赛实践性强、学科交叉范围广的特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自主学习、专业拓展能力,锻炼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数据分析挖掘、合作组织、社会适应等能力,把教学和创新统筹安排,健全和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型国家,甚至推动社会发展、人类科技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