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钰超 王蓓蓓
摘要:通过对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6级本科生大类招生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专业引导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同时梳理问卷调查结果,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专业引导;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005-03
一、大类招生定义及分类
“大类招生”是指高等院校依据学校开设专业,将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门类由原来的分专业招生,变成合并为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进行为期1—2年的大类培养后进行专业分流[1]。在专业分流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在所学大类中进行专业选择[2]。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宽和夯实自己的学科基础。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以及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过去考大学时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目前在我国实施的大类招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按照院系大类招生,不分专业地进行培养;第二种类别是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培养;第三种类别是跨学科相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第四种是不分院系也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4]。
二、陕西师范大学大类招生的实施现状
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即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依据自身特色,分别实行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计划。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首次实行大类招生,因起步晚,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2017年7月陕师大第一批通过“大类招生”入校的本科生完成了专业分类,针对2016级本科生专业分流结果的研究,为以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专业分流以及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提供相关依据。
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大学中,将地理学作为大类招生的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现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2016级地理科学类本科生专业分流结果进行分析。
地科院自1944年8月起,历经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六个阶段60多年的变迁整合、励精图治,发展为今天地理、旅游、环境科学门类齐全,基础、应用兼容并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办学单位。2016年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大类招生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地创”)、地理信息科学(以下简称“地信”)、环境科学(以下简称“环科”)三个专业,招生时按“地理类”大类招生。新生入校后首先进行两个学期的基础通识培养,第二学期采用“志愿填报”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第三学期开始专业分流培养。
三、地理学专业大类分流结果
1.专业分流情况。地科院在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中,完全采取以学生的个人志愿为主的办法进行专业分流。共116名地理类学生参与专业分流,经学生自愿填报,学院公示,专业分流结果如下: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45名学生、地理信息科学36名学生、环境科学35名学生。各专业人数比例基本达到1∶1∶1。
2.调查问卷概述。本次调查问卷共10道题,分为五部分:填写调查问卷学生的基本信息2道题,填报志愿时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了解2道题,对专业引导的看法4道题,选择现在专业的原因1道题,专业分流后的满意度调查1道题。如表1所示。
四、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1.调研结果分析。为了解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时主要的思想动态以及本学院第一年实行大类招生工作成效,本课题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发放116份调查问卷,收回116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問卷为109份。问卷有效率为93.96%。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1)填报志愿时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了解。针对问题“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是不是地理科学类”,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是”,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选择“否”。说明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地理科学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如图1所示:
将近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填报志愿时对三个专业都不了解,对三个专业都了解的人数占19%,对了解其中两个专业的人数占8%,只了解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数占22%,只了解环境科学的人数占7%,只了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数仅占1%。这说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多数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对专业引导的看法。由于2016级本科生是第一年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所以地科院在专业引导上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分流前各专业老师由系主任带队组成宣讲团,进行专业宣讲;各专业立足专业特色开展学科导论的讲授;各班级实行班主任制以及专业导师制。现就学科导论的开设以及专业宣讲在学生选择专业时的意义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学习,83%的同学对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三个专业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经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使得31%的同学改变了当初上专业导论课前专业选择的想法。89%的同学认为学院组织的专业宣讲对其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有一定的帮助。
(3)选择当前专业的原因。通过专业分流前的宣讲和学科导论,地科院2016级116名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完成了专业分流。针对问题“您选择现在专业的原因”,具体选择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大多数同学主要依据“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前景”、“优势专业”、“专业课老师讲得好”这四个要素做出专业选择。其中“个人兴趣”占主导地位。而“亲朋意见”、“参考他人”、“学习容易”、“其他”这四个因素所占比例很小。
(4)专业分流后的满意度调查。经过学生自愿填报,学院依据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培养。在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课学习后,我们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填写。针对“就目前而言,所学专业是否符合您的期望”这个问题,具体选择情况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约有94%的同学对目前所学的专业表示满意,十分符合自己对专业期望的学生占19%,仅有6%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整体而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未来规划。
2.调研结论。(1)高考填报志愿学生普遍对专业不了解。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并且由于地理作为高考文综的一门考试科目,在填报志愿时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其对地理专业的了解仅限于初高中的知识课本。因此大部分理科学生不会将第一志愿填报为“地理科学类”专业。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如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以“地理科学类”下属三个专业作为填报内容,那么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会远高于43%。调研结果显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对学生的志愿填报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专业引导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分流。根据调查,上导论课时有41.28%的同学的专业意向为地理科学专业,32.11%的同学的专业意向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6.6%的同学的专业意向为环境科学专业。通过导论课的学习,31%的学生改变了自己当初上导论课时专业的选择意向,同时学院组织的专业宣讲会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适当的专业引导对学生再次进行专业分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您选择现在专业的原因”的结果统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一年的大類学习,同学们更多地会理性选择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其中“个人兴趣”是专业选择时的主要因素,这有利于我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进行“就目前而言,所学专业是否符合您的期望”的结果统计中,我们能够得到,94%的学生认可自己目前所学专业。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越性,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选择。对于大多数并不是第一志愿填报“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一年的地理大类学习使他们更加了解了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专业认同感。并且对于地科院而言,地理科学专业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不过学生并不会因为专业优势而出现“一边倒”的现象。通过专业引导,使得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因此在专业分流时三个专业人数的比例约为1∶1∶1。对于各个专业而言,大类招生更有利于各专业的发展。
五、工作建议
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是今后高校招生的大趋势,根据调研我们认为更需要注重专业引导的分流。学生是高校专业分流的主体,也是分流的对象。高校学生的理性选择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引导。高校需要做的不仅是能引导,更应当去引导学生分流[5]。结合本文研究,对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分流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在知识层面上,专任教师所教授的专业课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对其所教授的专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就学生而言,更关心的是自身在专业方面的发展。而了解这个专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则是通过专业课老师。可以说,专业课老师对其进行的专业引导对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同时在专业实践层面上,专业课老师有更多优质的专业实践资源,通过专业实践,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本专业的发展。
2.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在专业学习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自信。通过朋辈教育,优秀学子报告会、专业方面的科研讲座以及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进行一定的支持等方式,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树立专业自信。
3.加强大类课程学习期间基础课程的学习。“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最终的落脚点仍在各个专业上,在大类课程学习期间,应找寻各专业之间更多的共同点,夯实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知识。改变以往的课程安排,依据分流现状,让更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类课程学习期间开设。这样更有利于合理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时间的分配,避免一学期学十几门课程,另一学期学几门课程的现象出现。
4.学院层面应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专业。学院作为管理本专业学生的主要部门,它的优势不仅在于了解本专业学生特点,更可以充分调动教学与管理岗位的大多数资源。通过学院层面,前期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所学大类包含的各个专业特点的途径与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不再盲目;专业分流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的自由,将学生的个人意愿作为专业分流的主要依据,使得学生更喜欢选择后的专业,从而在专业发展上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江金启,王振华,吴东立,等.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B].高等农业教育,2017,(2):55-60.
[2]孙鑫君,王存宽,吕慈仙.基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分流模式实践与反思——以宁波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4):34-38.
[3]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95-98.
[5]谭颖芳.选择与引导: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