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下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李娜 靳晓红 郑伟 马榕 朱丽华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对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及时革新导师制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于教学全过程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导师制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交互渗透的有效模式,强调导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导师制;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55-03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就此,上海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全课程育人框架,课程思政理念相继被大家提及,各高校纷纷贯彻落实。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做了相应的改革,并且也取得了显著性成效。但是,深入调查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导师制教学发展现状,其仍暴露出诸多问题,及时发现导师制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交互渗透的有效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导师制教学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核心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课程思政”是依据上海高等学校推进的全课程育人框架提出的,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2]。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改革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思政课程”孤立的情况,举全校之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从当前“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来看,各高校有效发挥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不间断地对导师教学提出建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强调高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应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发展,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有力保证。

二、课程思政下高校导师制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提升教学质量主要手段的导师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且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课程思政”理念有效促进了高校导师教研活动的多样化。“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各大高校从导师“抓起”,改变以往只注重导师学术造诣的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导师的教研活动中,全面提升导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党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角色,一方面不定时邀请导师们聆听各式讲座,另一方面鼓励导师们出去参观学习。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组织各学院教师前往井冈山进行抢滩登陆、抢救伤员、胜利会师等“井冈山红色体验教学”,通过实地现场教学,教师们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红军战士的艰难跋涉,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奋斗。再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组织开展《美学之光》教师自主选学培训班,通过系列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课程思政”理念丰富了高校导师制教学的形式。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各高校导师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变革,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中外时文选读”课程,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提供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精彩演讲或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5],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學生的政治觉悟。再如北京联合大学推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导师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有关食品检测技能后,带领学生到食品厂参观,最后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为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导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导师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各高校对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了变革,也取得了显著性成效。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不难发现,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导师制育人模式未能高效结合,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1.“导师制”向“师兄师姐制”的隐性转化。“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住教材、教学、教师三大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导师制发展状况来看,导师对本科生的关注度不高,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时,导师也因忙于各类工作而无暇顾及。通常情况下,导师会指派同门师兄师姐来指导本科生,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也合理,但是师兄师姐的指导与讲解与导师毕竟有差别,师兄师姐过多的是直接告诉本科生“是什么”和“怎么做”,对于“为什么这么做”往往讲不清晰,因为他们也可能是在“师兄师姐制”下成长起来的。如此一届接一届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整体方案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然而,当前高校的导师制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分离的现象极其严重[6],各高校思想政治课自成一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仅是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传授”教学目标的落实,忽视“价值引领”教学目标的贯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未能有效结合。近年来,高校发生多起学生之间相互伤害的事件,引发我们的深思,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作为高校主要育人模式的“导师制”,有效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交互渗透的有效模式

将课程思政理念归入导师制教学和课堂组织中[7],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开展导师制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导师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不成熟,独立能力差,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去冒险和尝试,所以,急需导师的帮助与正确指引。导师要“因材施教”,分析不学生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8]。导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每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从而有效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

2.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交互渗透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无论是高校的导师或是其他德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终身的,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是育人工作的核心所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要求各高校重视学生思想、情感及心理方面的隐性变化,高校應当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库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导师在教学科研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作用,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3.加强导师德育水平的培训,提升导师职责意识。导师不仅是为学生耕织知识麦田的园丁,更是为学生谱写华丽生命乐章的总指挥。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和思政教师“孤军奋战”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9]。作为导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有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全方位辅导学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各部门要加强对导师自身道德水平的培训,时常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及时组织导师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从而升华导师的思想道德境界,增强导师的职责意识。只有这样,导师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学生内心情感、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的激发者和维护者[10]。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全社会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交互渗透的有效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导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要及时革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2]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60.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03):6-7.

[6]林芳,刘子奋.“辅导员制—导师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多维度研究[J].吉林教育,2016,(29):1-2+12.

[7]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21-25.

[8]马森.浅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J].时代教育,2014,(13):20-21.

[9]王鑫,李秀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83-86.

DOI:10.3969/j.issn.1008-6021.2016.03.018.

[10]邓淼磊,周跃华.对本专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88-89.

DOI:10.3969/j.issn.2095-3089(x).2014.08.0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