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邓兵 魏媛 王阳
摘要:我院《遥感技术应用》课程主要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本文在总结分析课程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些特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我校推行的范式改革经验与成果,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实验课程的项目教学方案,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措施,建立综合考核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考查综合素质。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遥感;课程改革;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121-02
一、前言
遥感技术是基于电磁波理论,利用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处理,从而对探测目标的属性与状态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一项综合技术。遥感技术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军事、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等诸多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应用》是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最新应用成果,并结合经济建设实际开展教学。该门课程是学生掌握“3S”基础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开展工作的必修课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课程教学也相应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教学手段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教学方式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课程设计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遥感应用等。针对遥感课程教学问题,各高校从事遥感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纷纷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针对贵州财经大学教师教授《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改革措施,尝试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完善,使之更能适应我校管理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课程教学问题
1.贵州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类为主的财经类院校,其下管理类专业,如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均开设该门课程。此类专业在招生时均是文理兼收,加之课程本身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使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内容抽象繁杂,难以理解。
2.理论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偏少,缺乏合适的实验素材。按照培养方案,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课时48(27理论课时,21实验课时),每周安排3个课时。对于从未接触过遥感的学生来说,9次理论课很难使其全面掌握遥感基础理论与方法。遥感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7次上机实验也是很难掌握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的。
3.学生的数学与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在理解遥感原理及一些传输模型时存在困难。遥感科学涉及很多计算机及图形处理方面的专业英语词汇,特别是遥感处理软件为全英文界面,很多学生初次接触遥感及处理平台时存在抵触与畏难情绪。
4.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遥感科学不只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学科,涉及诸多相关知识与课程,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很难做到相关课程自学。
三、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建设及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更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使之更能适应我校管理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优化理论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角度对课程进行改革,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针对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重新审定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搜集一些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学素材。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特别是遥感物理、成像原理、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原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选用教材为周廷刚主编的《遥感原理与应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及主要应用方面,较为适合非测绘遥感专业的学生。基于已有教材,在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中选取部分内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整合,提出現有课程结构:遥感概述;遥感的物理基础与光学原理;遥感平台与传感器;遥感影像及其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信息提取;遥感应用与高光谱遥感;遥感专题制图。
2.改革教学手段。结合我校推行的范式改革经验与成果,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通过“启发式”的理论教学及“引导式”的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避免单一教学方式下的课堂乏闷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生活实例,降低理解难度,并通过大量图片及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节奏快,学生容易跟不上,影响学习效果,并且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需要时间思考、消化。对于理论较强、较抽象的知识点应尽量采用板书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和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如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互联网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挖掘可用资源,如一些知名遥感博主在互联网上发表的学习文章,可供我们学习。
3.提高实验实践能力,实施项目教学。遥感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应用能力。通过实验项目,使学生基本掌握从图像获取到图像处理,定性信息提取与定量信息提取的基本应用流程。实验项目教学优点是操作连续性与流程化,避免了遥感图形处理操作的零碎化。
4.改革考核方式。从成绩考核与评定角度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综合考核方案,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初步建立了期末机考(30%)、实验实践操作(30%)、课堂提问与讨论(20%)、专题报告(20%)考核方案。建立综合考核方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防止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即忘的情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通过近几个学期的应用实践,该课程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1.通过教学评价,反映了学生更认可目前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不再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明显提高。
2.从考试成绩来看,通过建立综合考核方案,学生的综合成绩也有所提高,基本不存在不及格的情况。
3.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学生能掌握从图像获取、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到行业应用的一整套应用流程,加深理解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学核心却是教师,教师的水平与能动性决定了教学成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遥感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才能培养出能力更强、适应时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丹.农业院校遥感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59-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