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经济强省”如何成为“科教强省”的策略建议

时间:2024-05-04

许翠微 郭俊辉

摘要:“科教兴国”是为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无不重视。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让步于优先发展经济这个使命时,地方高等教育事业也有发展滞后的时候。研究聚焦于我国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剖析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提出走向“科教强省”的策略建议。研究从政府支持、师资管理和学生服务的三大层面及其九个角度,深入思考科教实力短板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策略。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其高等教育现状,并向全国释放经济和科教的双重动能。

关键词:高教改革;政府支持;师资管理;学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043-04

一、问题提起

近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直辖市之外,以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省为代表,其经济实力在国内各省中分列前四强,其一省的经济总量甚至可与欧洲的某些国家的经济总量相匹敌。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经济改革的“排头兵”,它们在全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版图格局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例如,浙江省有阿里巴巴、吉利、万向、杭钢、绿城等知名企业,也有乌镇互联网峰会、G20峰会和2022年的亚运会,发展势能强大。其中的杭州市以其卓越的创新力,人均GDP更是名列前茅,大有紧跟深圳,欲定格为超一线城市的雄心。然而,强盛的浙江省经济基本仰仗的是重商文化,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支持方面并无太多的可赞评之处。江苏之外,广东、浙江和山东均非科教强省,甚至可以说是“科教弱省”,远不如陕西、四川、黑龙江等中西部省份。这些省内都有多所211院校,而相比之下,特别是浙江省的高校影响力尤其薄弱,仅有一所211、985高校即浙江大学。这与临近的湖北、江苏和上海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本研究借鉴外省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并总结归纳相应的文献,剖析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原因(陆启越等,2017;李硕豪与陶威,2017)[1-2]。目的是为解决浙江省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水平不相匹配、高校发展战略不适当的现存问题,提出重要的策略建议。以此期望经济强省的浙江也能够成为科教强省,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二、策略建议

策略建议主要从政府支持、师资管理和学生服务的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1.政府支持层面。(1)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省内高校实行重组合并。纵观国内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校,多和重组合并有关系。通过合并可以整合相互资源、互补学科弱势,增加教师人数、提高科研总量。一所高校的影响力离不开其排名,排名即综合实力的象征。排名的依据主要是科研产出总量,而非人均科研产出。由于教师个人精力能力有限,人均科研产出又很难成倍增加。但是如果进行校间合并,那么教师人数就能成倍增加,科研产出总量也会随之倍增,该校的综合排名和影响力也必然同时提高。高校排名的提高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与优质生源。当然高校重组合并后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人事变动、专业重复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更换专业、转岗竞聘、高校间平调等方法进行平稳和谐过渡。如果同质性较高的大学间的合并可以清晰其定位,相反,如果互补性较强的高校间合并可以提高其综合实力。总之,合并的利得将大于利失(张应强,2016;梁艺与刘春妍,2018)[3-4]。(2)建议均衡发展省内文理类高校。国内每个省份一般都有一理一文两所著名高校来分别引领全省的高等教育事业与科研发展。例如,上海有交大与复旦、湖北有华科和武大、江苏有中南与南大等,这些一文一理均为国内顶尖高校,而浙江省仅有一所理工类的“巨无霸”高校浙江大学。这十分不利于浙江省内人文社科类高校的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术标准都由浙江大学来制定,而人文社科类的科教特征与理工类的科教特征有着本质差异,并不适合相互粗略地套用。高水平人文社科类高校的缺失,必然导致高水平人文社科类人才的短缺。然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管绝大多数都是经管类出身的高学历人才。因此,为了均衡发展省内高校学科门类的综合发展,有必要在浙江省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所与浙江大学可匹敌的人文社科类高校,从而培养出新一线城市发展需要的大批人文社科类人才。(3)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逻辑并不适合于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刺激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我们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它至今在经济建設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确一部分人先致富成为领头羊,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富裕之路。该逻辑也被应用于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浙江省也不例外。即先重点扶持几所大学,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方法使其快速发展,科研实力迅速提升,高校排名突飞猛进。使用这种做法受益高校所取得的成绩固然有目共睹,但是先发展起来的高校并没有带动其他高校发展的动机。其原因是国家投入资源有限,高校之间的资源配置是相互竞争的(谢菲和高炜晨,2018)[5]。受益高校如果通过政策倾斜获得了较多的财政补助,就意味着其他高校可以分得的就会变少。这将直接拉大受益高校与未受益高校之间的差距,使未受益高校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狭窄。为珍惜和尊重所有高校的努力和付出,应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扶持,高校发展经费应该用于开展普适性事业。例如,资助各校建立学生技能培训中心,促进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立高校师资技能提升中心,培养教师提高其教学、国家级专业资质认证、外语、科研能力等,从而达到均衡支持发展各个高校的目的。

2.师资管理层面。(1)教师的产出与回报应该相匹配。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发展,教师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国家提出的优化事业单位竞争机制、强化岗聘考核和职称评审等制度,浙江省积极响应和彻底贯彻执行。要求教师必须达到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教学业绩考核、科研业绩考核、新人考核等各项指标,并且在职称申报时不但要有高质量论文,而且要有高质量课题、获奖等等。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的高强度付出可想而知,然而薪酬待遇却与中西部高校几乎等同,并且“多劳不能多得”,总年薪额度控制严格。浙江省物价、房价较高,生活成本也较高,这导致教师的工作付出强度与薪酬购买力之间的不匹配,影响了教师生活质量、职业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影响教学质量。更有可能危机职场稳定性和校内和谐,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能力的教师会离开浙江到外省任教,这对于浙江省的高校发展无疑是个损失(王征,2018)[6]。应当根据浙江省较高的物价水平和教师的工作强度,打破个人年薪定额限制,根据“本省与外省的物价比、本省与外省高校教师的人均业绩产出比”确定薪酬系数,实现产出与回报的匹配。(2)校内管理制度制定应合理全面。近三十几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国民素质更是逐年提高,这也要归功于管理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也不例外,需要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管理者、师生和后勤保障人员的行为。然而,制度制定是否完善全面,制度解读是否准确都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在高校中的管理制度经常会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发生,使得制度的执行者很难适从,从而导致管理过于“教条”或者过于“随意”。例如,岗聘考核时要求年度工作量与年底绩效工资、年底超额奖励相挂钩,而在执行时对于教师的超额工作量未必能够真正兑现。原因可能是学校的总预算收入是固定的,即蛋糕大小一定,那么每个教师的超额工作量回报必然是边际递减,甚至是成倍减少。最终导致年底奖励发放时出现失信于人的状况。因为最初的激励设计本身就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也最终导致制度执行者撤销承诺的情况也或属于无奈之举。其次,管理上的过于“教条”现象也是常有。例如,财务报销、教务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等都存在较多的教条现象。这是由于制度古板、人际信任缺少所导致的。以上问题久而久之都会伤害教师情感,使教师对于学校缺少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最终将弱化学校的教育和科研竞争力(曾昌良,2018)[7]。(3)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评审要实现真正的公平。课题申报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课题是否成功申报关乎所有高校教师的直接利益。然而,现在各级课题申报与评审名曰“双向匿名制”,但是,根据大多数教师的多年申报反馈来看并不尽然。显然是距离课题评审权力核心更近的人或者有某种关系的人更容易拿到课题。课题过于集中到部分人手里会导致报销金额巨大,引发贪污问题等等。更有部分教师本身并不具备科研能力,靠关系拿到课题后迟迟无法结题,而影响同校其他教师今后申请该项目。连续申请七八年也还拿不到课题之说在教师群体中经常会有所耳闻。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还是课题评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现象。课题评审应当不但彻底引入第三方课题评审机构负责匿名评审,且要像论文评审那样真正实现双向匿名评审。更重要的是应该向论文评审那样,设置课题评审在线网站,随时申报随时评审,每月出结果,限定年度总数额即可。基金管理委员会只负责成果管理,去除其一包到底的权力,规避腐败滋生,给广大教师一个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申报环境(王姝等,201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