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万超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导师制”和全程化就业教育概念,重点研究了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实行了“导师制”后对本院学生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四点促进作用,探讨了现有就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导师制;全程化就业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28-02
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受到家长、高校、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盲目就业的现象非常严重,即使就业,企业和学生双方的满意度也并不高,这凸显了我国高校在就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亟须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就业指导”指分年级针对大学生逐步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解读、能力发展、信息技能、应聘技巧、创新创业等内容。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侧重于开设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的了解,而在高年级阶段主要是侧重职业定向指导和就业实战的指导服务。
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充分的市场调研、重点高校经验交流后,结合本校师生的情况提出了“导师制”。“导师制”本身并不是一种新鲜的教育制度,它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本校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具体来说,就是在本科三年级阶段,通过师生双方互选,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位专业导师,对其学业、就业情况进行指导,同时还聘请若干位校外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每位导师指导7—8名学生,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工作格局。在大学本科生中施行“导师制”,实际上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了“导与学”的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制”规定教师除了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需承担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从制度上规定教师负有育人的责任。“导师制”是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种有效路径。
就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来说,“导师制”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全程化就业教育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师制”鼓励长期的支持关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众多案例的实践经验。此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数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兼职授课,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教师少、学生多,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培训。施行“导师制”后,一位导师指导7—8名学生,经过长期的熟悉,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责任感,适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个人生涯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进行指导。导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在了解各个学生的特长与能力的基础上,导师可以分配一定的任务给学生,以发展他们各自的能力,比如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创新创业、参加实习实践等。在大四就业准备的最后阶段,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就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制作简历等进行具体的指导。
二、“导师制”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承
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清晰地表述进而有效转移的知识,传授较为容易。而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除了显性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更多的从导师身上耳濡目染到难以提炼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包括为人处世的方法、艺术化的领导技巧、思考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传授方式也不限教材和地点,授课形式丰富,教室、实验室、公共场所及家里都可以展开课程,一切以培养学生汽车服务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汽车服务行业不仅包含很多可说、可写的显性知识,还包含大量来源于实践经验以及工匠的创造性、灵感、顿悟等高级心理活动,这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问题,其中隐性知识的作用极为关键。这些隐性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也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目前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就必须重视隐形知识的传承。
三、“导师制”丰富了实践机会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内容,但它是一个更强调实践性的专业,所以教与学的活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实践场所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校外实习基地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最好的场所,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践和实习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由于全国高校的扩招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紧缺。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无能力、精力或兴趣接待过多的在校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导师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会有合作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些企业和单位有能力也有兴趣对少量学生开放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实习实践,学生可以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学习,承担企业中的技术开发、工程制造、售后服务等工作。在實习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生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选拔一定的合适人选扩充队伍,此种方式也提高了就业的满意度。企业导师也可以通过讲座、专业课等形式参与指导学生,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四、“导师制”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有益互动
师生关系的建立既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导师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施行“导师制”后,师生关系较为密切,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关于上课方式、培养方案等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有利于后续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学生毕业后去相关企业工作,师生保持长期联系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行业动态,有助于导师理论知识的更新,也有利于实践基地的扩大。交往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预设性的过程,而是开放、生成性的过程。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可以创建包括理解信任的师生情感关系、交往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和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等在内的新型师生关系。
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自我认识,明确职业定位,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技巧,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与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导师制”能够促进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嫣.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2):131-132.
[2]李雨健,朱大明.全程化导师制提高地矿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5):243-245.
[3]孙丹娟.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的长效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