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阳
摘要:本文结合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正面教育、乡土教育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32-03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正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胡锦涛同志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列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首;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则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如何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宝贵的意见。笔者以为,在高校本科生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所谓正面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手段、因素和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知识的或以肯定为主的心理诱导,以消除学生错误的思想和态度,激发学生的摹仿、学习、创造的欲望,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2]。正面教育为主就好比种庄稼除杂草,清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庄稼茂盛了,杂草就无法冒尖,正面的东西强大了,反面东西的影响就会小,就不会动摇正面的东西。这就是正面教育的作用,是辩证法。[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果表明,正面教育是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然而,由于以往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在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时,往往强调中国战败的一面,对中国战胜的例子很少提及。久而久之,“旧中国在外来侵略面前几乎是屡战屡败”这一结论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记忆里。必须承认,这一教育方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新社会的来之不易。然而,事物总是多方面的,有正必有反。由于旧政权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代表着中国的政府形象,过多地强调旧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反而容易使他们失去民族自信心。
其实,教学材料是可以选择的。回首中国近代史,中国惨败的情况固然很多,但中国也不乏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孱弱的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北洋政府时期,拉孜地区各民族的抗英斗争使英国殖民者分裂西藏的阴谋始终无法得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牢牢拖住了日军的后腿,使它始终无法抽出兵力、配合德国从东面进攻苏联;中国远征军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以落后的军事武器、成功地解救了在缅甸战场作战的英美盟军,使英美两国避免了东西不能两顾,而能集中精力在非洲、欧洲对付德意法西斯军队,从而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如果我们将这些正面材料讲授给学生,学生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强大的精神武器面前,再凶狠的敌人都会自取灭亡;一个民族,怕就怕在自己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没有了民族凝聚力。这样,教师通过正面教育,顺利地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无痕化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上海地区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故鄉、亲人是人的社会化的起点,是人们情感的发端,是人们物质条件的最初提供者。爱祖国始于爱家乡、爱亲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着眼于人们熟悉的人和事。
上海是近代西方列强最早侵略中国的前沿地区,侵略者在这里劣迹斑斑:租界制度在这里诞生,花旗银行、正金银行、渣打洋行等许多殖民者银行都以上海为基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同时,上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曾在这里寻求过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共一大、二大先后在这里召开……可以说,上海地区处处有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近半数来自上海,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历史较为熟悉。外地学生将在上海生活四年,对上海的了解最终会从陌生到熟悉。如果教师能从学生们熟知和即将熟知的上海地区乡土历史出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就能让学生亲身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三、通过讲授义和团运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爱国观
爱国主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的朴素情感,它有理性、自觉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盲目的一面。前者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爱国意识,后者则有可能导致个体误入歧途、危害祖国以及个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将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理性、自觉的爱国意识?在这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义和团运动可做极好的素材。
晚清时期,为赶走西方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自由,农民阶级始终努力不懈,义和团运动便是其中一例。义和团运动的参与者们以赤诚的爱国热情与八国联军英勇作战,为抵抗列强的侵略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义和团运动的领导者和主体都是农民,落后的小生产者意识决定了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西方文明,而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看作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运动期间,农民们毁坏铁轨、掐断电线、焚烧京师大学堂书籍、痛打京师大学堂师生……总之,凡是与“洋”字沾边的东西都无一幸免。
教师在讲述义和团运动时,一方面应肯定义和团运动参与者们的爱国热情,肯定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阴谋未能得逞;另一方面还应告诉学生,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保守,义和团运动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也延缓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充分认识到:爱国意识应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否则良好的爱国热忱有可能会因盲目的爱国行动而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损失;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排外主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的今天,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利用国际先进科技、参与国际合作,抓住机会以发展自己。
四、通过讲授近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忱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对祖祖辈辈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深情厚意,也包括对祖国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本民族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人们的自豪感。[5]
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落后,在科技文化领域鲜有建树。因而,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常常对近代中国的科技文化避而不谈。其实,回首中国科技史,近代中国虽然在科技方面远不及古代辉煌,但仍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詹天佑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改写了中国铁路由外人设计、修筑的屈辱历史;冯如设计了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侯德榜发明侯式制碱法,开辟了世界制碱技术的新纪元;苏步青发明了“苏式定理”、“苏式曲线”,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如果教师将这些科技成就介绍给学生,学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即便是战难中,她的儿女在科技方面仍有杰出的成就,因此由衷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长期积淀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倘无外界的刺激和引导,一般很难活跃于意识层面,更不可能物化为自觉的爱国行为。因而,成功的政治课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努力激活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的理想。比如,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之后,可告诉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发奋读书是冯如、侯德榜等人勤奋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此引导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应向前辈学习,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五、通过讲授近代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与安全。
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侵略,各民族都奋起抗争:清朝末年,藏族同胞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抵抗英国殖民者侵略西藏;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率领的冀中回民支队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侵略;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的反日斗争“史不绝书”,绵延50载,牺牲了65万人……正是由于全国各族同胞的共同抗争,西方列强将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阴谋未能得逞,台湾在抗战胜利后得以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如果教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近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捍卫中华民族领土安全的历史,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对与祖国同胞血肉相连的同胞之情和亲切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领土安全。
六、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升华为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6]。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中國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横向跨度较大,要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内既完成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笔者之见,运用比较教学法,既能传授基础知识,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比出感情、比出正确的政治方向。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以将国民党领导集团普遍存在着的侵吞美援、走私鸦片等腐败现象,与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整风运动相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正是因为它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样,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对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充满了信心,而且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内心深处油然产生了对党的热爱之情。
情是理的先导,理是情的归宿。在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之后,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一次运用比较教学法,及时引导学生将对党的热爱之情升华成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比如可以将1949—1999年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做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由于正确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生产力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将印度抛在了后面。通过这次比较,教师圆满完成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情感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168-169.
[2]周长青.浅谈“正面教育”[J].益阳师专学报,2002,(5):115.
[3]刘银林.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5):28.
[4]曾照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正面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1):36.
[5]郑志发,吴玉屏.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功能[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46.
[6]陈嬿如.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