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尹祥
摘要:当代大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之一。由于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挖掘积极特质和构建积极社会组织支持系统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是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35-03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竞争、创新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何顺利实现就业或者创业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竞争使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催生出种种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三个方面。
(一)认知方面
从心理学上来看,认知被认为是通过形成知觉、概念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认知可以看成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形成知觉、概念或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取对自己、职业及就业环境方面知识的过程。研究结果证实,当代大学生的就業认知存在很大偏差或者错误,这些偏差或者错误认知往往导致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自我认知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客观评价自己,出现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者过高现象,自我评价过低的大学生会认为自身竞争力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此产生自卑情绪和消极就业行为,而对自己评估过高的大学生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屡屡受挫;在职业认知方面: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传统观念以及教育与实践分离等原因,造成现在的大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如认为待遇高、社会地位高、发展前途好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等;在就业环境认知方面:如有些大学生指出现在的就业环境是竞争激烈且过程不公平,认为找工作就是靠父母,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没钱没关系也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以上种种偏差或错误的认知往往是功利、攀比、虚荣心理的体现,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总想跻身于发达地区薪酬高、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单位,以此来满足个人享受和虚荣的欲望,而不考虑自身与行业的匹配程度,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最终导致错过许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二)情绪方面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情绪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而复杂等特点,因此也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尤其对处于应对人生重大抉择的就业期的大学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会使他们情绪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仅仅从就业期来说,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情绪。二是悲观情绪。三是嫉妒情绪。就业期间的焦虑、悲观和嫉妒等情绪的产生不仅会造成毕业生自身的烦恼和痛苦,还会破坏同学间的友谊,更不利于自己顺利实现就业。
(三)行为方面
大学生就业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的,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也会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错误的行为反之又强化了错误的认知和不良情绪。在求职行为方面,大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大学生会通过网上投大量简历、大量参加招聘会、不停地面试和获得多种offer等方式来寻找满意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会随意违约的方式来换取理想满意的工作。另一种情况是部分毕业在求职过程中因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比如自暴自弃、故意旷课、喝酒、起哄、打架等,有的甚至会参加传销组织或者采取更为极端的自残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期,需要引起学校、家庭甚至全社会的特别重视。[1]研究表明,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
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首先,从社会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造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沿海地区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中西部地区缺少人才的现状。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人才高消费”、就业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及学历、性别和专业歧视等因素造成部分毕业生对社会产生了消极错误的认知,混乱了择业观和价值观,失去了就业自信心和积极性。其次,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由于“严进宽出”教育体制及高校片面追求扩大招生规模,忽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需要。最后,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也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求职中,许多大学生迫于父母亲戚的压力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选择应聘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从而缺乏积极性,还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度溺爱都会影响其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二)主观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作为社会群体中文化层次和智力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在择业时往往不能很好权衡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和个人抱负促使他们想在事业上充分的施展聪明才智,然而残酷的竞争环境和现实让他们步履维艰、陷入就业困境;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及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及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极其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的侵蚀,从而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思想的契合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它以人的主观体验、人的积极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研究内容,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与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自信心及塑造积极就业应对机制等方面有着十分完美的契合。积极心理学不仅提出了一种新的育人理念,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育人方法,它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创新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提升幸福感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主观层面上来说,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体验,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增强人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的满足和幸福感、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以及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培养积极的体验情感是增强一个人幸福感的主要途径。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转变对外在的地位高、待遇高、比较轻松职位的追求,转变为对内在的幸福感提升的追求,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是盲目的听从父母安排或者追求时髦以及随波逐流。听从内心对工作的要求和感受当下的幸福,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顺利就业,从长远发展来看,也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对社会来说,更有利于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关注积极特质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
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身上未发现和未挖掘的特质和潜能,特质指的是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包括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爱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宽容、毅力、创新能力和乐观等多种人格特质。其中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创造性和乐观等特质的研究也正是大学生就业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大学生优秀特质和潜能开发方面,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的目的,不仅仅只停留在就業心理问题解决方面,也不仅仅是就业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特质和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积极特质和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的基础。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对自我认识方面往往容易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就业过程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更容易呈现出自卑和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秀特质和潜能,提高其就业自信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塑造大学生积极就业应对机制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积极体验和养成积极人格过程中不仅受个体遗传基因的影响,也依赖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同时,这种能够促使个体获得更多积极情感体验并易于养成积极健康人格的环境系统被积极心理学称为积极的环境系统,有时也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而言,积极的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和学校、班级和家庭等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个体的生活社会组织系统会影响个体自身的心理应对机制,积极的组织系统更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与消极的心理应对机制如对抗、逃跑、抗争等相比,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更有助于个体采取如利他、幽默、抑制、升华、预期等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换句话说就是生活在积极、乐观、友善、美好和谐的社会组织系统里的人更容易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散发激情和顽强生命力,当遇到突发重大变故时能自己形成强大的心理应对机制,并及时消极悲观情绪,采取建设性的对策解决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生活。对大学生而言,积极就业组织系统如学校、班级、社团和家庭等有助于其积极就业应对机制的养成,使其能从容面对和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它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3]借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取积极情感体验训练、挖掘积极特质、优化组织环境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疏导,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转变就业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训练
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教育内容,针对大学生某一积极特质采用体验式进行培养。例如在培养大学生的坚韧特质时,不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坚强的”“你要怎么做才可以坚强”,而是让其在创设的特定情景中体验后明白“我这样做是坚强的”。转变就业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训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引导大学生回忆过去成功经历。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过程中,挖掘和回顾过去成功的事件。引导大学生回忆过去的积极体验;其次,引导大学生体验当下的感受。在感受当下的过程中,根据当前大学生所处经济、社会状况及心理发展阶段,结合其个人兴趣爱好等,引导大学生寻找自身积极特质,并训练大学生感受积极特质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充满希望。结合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内心需要,通过多种技巧帮助其养成对未来乐观积极的态度。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心理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进行冥想并分享冥想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希望的积极特质。
(二)聚焦积极人格特质,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能
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既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就业教育和就业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的重要目标。如何借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技术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服务,关键在于塑造大学生的积极特质如自信、乐观、希望等。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赋予大学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在就业心理问题疏导的实践中,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社团文体活动、班会等创造成功体验经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第二,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运用自我认知技术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发掘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并引导其在就业过程中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就业。第三,教会大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心理疏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积极评价自己,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积极正确归因,从而养成对未来人生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三)优化组织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氛围
创建积极健康的就业氛围不仅是就业创业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积极就业心态的养成,而就业组织环境建设在就业氛围营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大学生来说,就业组织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班级、社团、宿舍及家庭环境等。在大学生积极就业组织环境创建中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等组织上提供积极的支持,同时更需要学校、家庭、社团、班级和宿舍等组织上提供的帮助。优化学校积极就业环境,要遵循以生为本、积极引导及立足长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就业心态养成的组织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创建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爱、团结互助、思维活跃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闫金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12).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梁惠.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