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法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

时间:2024-05-04

水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精神,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阐述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剖析现阶段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培育核心,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本质,坚定自身文化信念,努力成为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文化自信;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44-02

一、引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应该切实践行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文化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稳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缺失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文化培养,利用好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的文化培养平台,实现思想政治课堂与文化理念的有效结合,将文化自信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充分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提高文化发展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怀。

二、思想政治教学融入文化自信的原则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文化自信的有效对接,必须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内心认同。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转变大学生的发展观念,将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内化为大学生的发展动力,通过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注重文化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意识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强调死板、空洞的说教,不结合教学实际、不理解学生思想以及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大发展难题。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精神,首先要遵循文化渗透原则,在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以及注重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

(二)突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哲学、道德规范等,而文化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绝不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停留在知识表层,要深入课程本身,挖掘文化内涵,探索知识背后的文化意义,切实将文化内涵融入课程设计进程,突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重视教学实践,实现知行结合

当代大学生是创新的一代,是突破的一代,是发展的一代,更是实践的一代,因此仅仅灌输课本知识显然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想切实获得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必须立足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效结合,形成强烈的现实感悟,从而催生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三、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来文化冲击导致大学生文化缺失

外来文化虽然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建设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出现“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例如,众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经典国学阅读不够,对“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理解甚少,相反却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尤为重视。另外,不少学生存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这些同学缺乏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力,認为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优秀的,只要是外来文化都比国内文化好。例如,众多大学生迷恋韩剧、美剧,而对国产电影、特色纪录片等热情不高,显然,这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外来文化的本质,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识。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学会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发扬。

(二)应试教育阻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形成

首先,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发展基础。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文化有充足的理解,明白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自身特色,从而提高文化转型力,并取得文化选择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大学生要开阔眼界,不但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博大的文化胸怀,能够理解其他民族、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切实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对话与学习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具体而言,我国众多高校仍然采用应试教育模式,过分看重学生成绩,忽视学生自身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理工类科目,轻视文科类科目。当今大学生对人文教育本身就存在认识偏颇,如果高校在课程设计上一味轻视人文教育,必然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三)文化教育未能融入教学过程

部分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课程内容与建设目标,关注教学任务与学习结果,但在思想上未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给予充分重视。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讲授课本知识,未能与时代思想、先进理念有效结合,课本知识离开了文化精神的支撑,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以此为切入点,将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便于更好地教导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对策

(一)重视文化教育形式,树立文化自觉自信

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第一,打造趣味课堂。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情景模拟、课题演讲、朗诵会、辩论赛以及舞台情景剧等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逐渐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第二,教师组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以及重要的国家纪念活动,让大学生在内心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自信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当然,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高校要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宣传平台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和光荣文化事迹。另外,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校园活动,如文明志愿行、主题演讲、校园专题讲座等,将文化理念充分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其次,高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让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终达到内外兼行的良好效果。

(三)教育教学充分交融,实现文化有效对接

将文化教育切实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充分联系时代热点,考虑学生需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另外,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职后教育,通过专业授课、课程交流、跨校访问、专家访谈等形式,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说服力。

总之,文化自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有效获得,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撑和发展支柱。我国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建设步伐,以高校大学生为文化主体,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发展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能紧握文化脉搏,在認识文化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争做热情饱满、能力超群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华,李久东,于晓波.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2]霍垒杰,王立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