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仲容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开始享受生活,追求理想。音乐、美术、文化在这种形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音乐能够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内蒙古地区,二人台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基因,直接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二人台中包含蒙古族民族、人声的音色、蒙古族生活题材、蒙古族乐器等音乐元素。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后套地区二人台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内蒙古后套地区;二人台;蒙古族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66-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音乐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作曲家致力于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素材。内蒙古后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很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音乐形式。二人台是后套地区特有的戏曲形式,它汲取了蒙古族音乐元素、山西河曲一带的民间歌舞、汉族民歌和“丝弦坐腔”的旋律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故事题材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
一、二人台的起源
早年,在后套地区有一种戏曲形式叫作“打玩意儿”,演员多为一丑一旦,分别担任戏曲中的各种角色。二人台起源于“走西口”,是集民歌、舞蹈、器乐和小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有的二人台使用的是两种语言,例如在《海莲花》的剧目中使用的就是蒙古语和汉语。到了民国年间,蒙古族艺人荣双羊首先采用巡回演唱的形式,在安北、临河和五原等地区来回演出,促进了二人台的流传与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套地区有了固定的二人台职业班,班子内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1]。在当时,比较出名的是宋其子、樊六小班和刘毛匠、霍存柱小班等。20世纪70年代,巴盟群艺馆成立,并对后套地区二人台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开设培训班,使二人台在当地更加规范和系统,拓展了二人台的发展渠道。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更多的人开始享受生活,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二人台在后套地区空前繁荣起来。
二、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在内蒙古得到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广为流传的戏曲剧种。内蒙古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的二人台产生于乌兰察布市,名为“蹦蹦”;西路的二人台被称为“蒙古曲”,流行于包头市和巴盟等地区。二人台剧目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事件、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当地的民风风俗等在二人台中反映出来。2006年,传统戏剧二人台申请国家非物质遗产,掀起一阵二人台热潮,包头市被称为“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当地人民大力宣传和发扬二人台,为更好地继承、保护二人台戏剧做出了贡献。
三、二人台与蒙古民歌
二人台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地方小戏,具有浓重的民间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是民歌、串话和小调。二人台唱腔音乐与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艺术的主要构成。二人台牌子曲与蒙古族音乐有着微妙的联系,很多传入内蒙古后套地区的二人台剧目在“走西口”的过程中,长期与蒙古族音乐混在一起,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对音乐的融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像《四公主》、《古勒奔巴》等二人台牌子曲,就是由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来的[4]。经过改编后的二人台牌子曲的主要曲式结构是单曲板式,以一个曲牌为基腔,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实现二人台牌子曲的节奏感。二人台牌子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例如,在磴口县的文化馆民间二人台歌剧团,二人台音乐与蒙古族的蒙古说书都是当地最有名的,说书艺人赶庙会,还有好来宝,一边拉四胡,一边表演,说唱结合,生情并茂。当地好多二人臺剧目来源于蒙古族民歌,如《阿拉奔花》、《海莲花》,沙金套海苏木、哈腾套海苏木以蒙古族为主,用方言演唱比较拗口、生涩。蒙古族的音乐大多采用自由节奏和长气息的民歌形式,装饰音是形成蒙古族音乐特色的元素之一,马头琴和四胡等能够表现出蒙古族的音乐特色。从歌词上看,蒙古族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二人台剧目恰恰继承了这一特色,其故事题材和戏曲内容有很强的叙事性,通常每个时期的二人台剧目都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四、二人台与蒙古族乐器
二人台艺术在发展中受到后套地区游牧文化的影响,将农耕文化和各地区的蒙古族音乐成分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民间戏曲、民间歌曲和民间歌唱以及民间器乐等蒙古族音乐元素的特点。传统的二人台演奏中常用的四种乐器有笛子、扬琴、四块瓦和四胡,这四件乐器是二人台演奏的精髓,集结了吹、拉、弹、打四种演奏形式,发挥出了二人台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笛子负责主旋律部分,运用抹音、剁音等技法达到引领乐队的作用;扬琴具有音色柔和和鼓点的特点,能够在乐队中起到衔接的作用,将笛子与四胡的旋律变得柔和,协调乐队的速度,发挥“指挥家”的作用;四块瓦具有节奏鲜明、音响独特的特点,是传统二人台中击奏特殊节奏的乐器,演奏者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即兴发挥;四胡是最具蒙古族音乐元素的乐器,也是支撑二人台演奏的支柱,在演奏四胡的过程运用打音、颤音、揉音和滑音等技巧,增强乐器发音的共鸣,产生悠扬、粗犷的音色[6]。
五、二人台与蒙古族语言
二人台在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其演唱方式不可避免地融合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内容。“风搅雪”是最能体现出两个民族文化融合的示例,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演唱,这种相互交融的演唱方式被老百姓称为“风搅雪”。还有的解释就是,在汉语歌曲中插入一句蒙古语,例如《海莲花》当中的“莫乃口肯赛自淖”,就被称为“风搅雪”。二人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一些题材大多贴近生活,都是通俗易懂的内容,可以娱乐人们的生活,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
六、结语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文化和风俗文化,剧目记载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后套地区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演奏者在蒙古族音乐元素上融入了汉族舞蹈,创造了“蒙古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融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国各地区需要创造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后套地区一直以来都有“二人台之乡”、“民歌海洋”之称。二人台在发展中吸收了古牌曲和民间吹奏乐等,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它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音乐唱腔比较丰富,根据剧情的变化,在演唱时可以分为快、中、慢等三拍式动作,表现力很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人台艺术是蒙汉文化相互交融产生的结晶,唱腔和牌子曲与蒙古族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人台的唱腔和蒙古族民歌在音乐表达形式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与时代接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参考文献:
[1]包那日苏.论蒙古族音乐元素[J].青年文学家,2015,(36):130.
[2]赵艳艳.论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乐中的传承与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5):100-103.
[3]冯婧,汤晨,李倩,等.探析二人台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9):150-15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