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本硕衔接”医疗器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李晓欧 徐小萍 司博宇 王选 白宝丹 严加勇

摘要:本文从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出发,阐述了“专本硕衔接”的连贯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从医疗器械规范的人才培养发展的视角设计了体系框架,以满足医疗器械维修维护、设计制造、创新研发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器械;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243-03

由于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行业培养人才,有其自身优势,包括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在内的高等教育也应该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各层次人才在就业竞争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专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医疗器械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势在必行[1-3]。医疗器械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应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医疗器械维修维护技能培养,在实践教学上侧重岗位认知;医疗器械本科层次培养模式应注重探究式教学,在课程体系上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医疗器械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上侧重设计制造课程综合实践;医疗器械硕士层次培养模式应注重医学和工学的交替与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在强化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实践问题的研究学习,在实践教学上侧重创新项目的研发。

一、“专本硕衔接”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衔接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专升本”制度衔接。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是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的机制实现的。例如,学生在通过专科两年的学习后,可以凭借所获取的学分转到承认该学分的四年制本科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也就是通过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的衔接。我国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将先进医疗器械作为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支持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推动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和加快医疗器械标准与国际对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中将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国医疗器械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数字医疗仪器发展的需求。“专本硕”衔接培养可以满足各类医疗器械技术人才的需求,专科教育侧重医疗器械的维修维护,本科教育侧重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研究生教育侧重医疗器械的創新研发。

二、医疗器械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在理论上存在欠缺,因此实现“专本硕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有利于专科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1]。以医疗器械为例,它作为一类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领域,涉及医学、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多个学科,呈现理、工、医学科的交叉,光、机、电技术融合的特点,专业领域广,技术发展快,对实际开发设计的人才要求也高,但现有专业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并不能完全对接,医疗器械企业在复合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规模308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近30%。目前,我国有生产设计类的医疗器械公司1.5万余家,营销类的企业30余万家,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医院)总共30余万家。随着老龄化、医疗器械国产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也相应的增加了。如表1所示,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以医疗器械行业研发人员为例,从业人数500余万人,本科毕业生占到21%左右,专科实用型技能人才占到36%左右,但缺口依然很大。

以上海为例,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会员单位792家,主要面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售后等领域,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预计年需要专业人才近万人。

三、“专本硕衔接”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

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在教育内涵与属性特征上存在共性与关联,例如类型定位的同质性(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实践,强调技术、技能而非学术)、层次定位的承接性(相互之间形成层次梯度)、规格定位的实用性等内在特征,这为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奠定了基础[3,4]。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学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科延伸模式,另一种是分段培养模式,其中分段培养模式更佳。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体现了“职业性”,要延续专科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1.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专本硕衔接”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例如,医疗器械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培养面向医用电子仪器生产和应用企业,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以医用电子仪器为主、其他医学仪器为辅,重点突出数字化医用电子仪器的维修检测、临床管理和营销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医疗器械专业专科以上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基础,掌握扎实的先进医疗器械所涉及的医疗电子信息和机械材料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医学传感与处理、医疗器械制造与检测、医疗器械材料、医学成像等技术,具备较强的运用医疗器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先进医疗器械设计、制造、检测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机制的衔接。可借鉴“2+4+2”的模式,分段实施人才培养。首先是2年的专科学习,然后是4年的本科学习,最后是2年的硕士学习,具体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在各阶段的衔接学习[1]。同时,本科最后1年可以安排适当的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可在企业完成[5]。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推荐学生到各级医院、检测机构、医疗器械公司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医疗器械工程应用能力。另外,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在硕士阶段,学位课与学术型硕士类似,非学位课主要侧重实际医疗器械的设计与应用[5]。例如医用电子线路设计和仿真、微创外科技术与器械、医学影像物理及其应用、医学信息系统设计案例等。这些课程与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密切结合。学生在学习课程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企业实践项目,前面所学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3.课程体系的衔接。专科课程定位在技术服务类型的培养,注重职业能力的迁移,以典型数字化医疗诊断设备为载体,让学生掌握医学电子的相关技术,并能够完成知识的扩展。本科和硕士的课程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和医学基础,良好的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机械、材料等理论知识及现代医疗器械系统设计方法,熟练的典型先进医疗器械应用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从事先进医疗器械设计、制造、检测等领域,服务于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也应保留一定比例的基础理论教学,在教学方面走工學结合之路。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在衔接的不同阶段中,要求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有机融合[1]。例如可以涵盖数字化医疗仪器设计、医疗器械材料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医疗器械控制理论、医学成像技术、健康大数据技术、医用智能传感器技术、医用互联网技术等。在专业硕士阶段则弱化理论水平要求高的课程,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占比[5]。

4.师资队伍的衔接。打造一支胜任专业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职业院校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通过下企业锻炼及产学项目开发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通过互聘相关专业教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5-7]。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实践—理论—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面对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应大力推进“分段递进”连贯“专本硕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入手实现衔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一流的专业素养和业界核心竞争力,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满足临床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各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潘红霞,施佩娟,蔡飞.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设计思路[J].上海城市管理,2016,(2):94-95.

[2]李晓欧,蒋淑敏,王艳,刘红,郝丽俊,王选,莫国民.基于技术教育认证的医用电子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4-115.

[3]伍鹏.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5,(6):68-71.

[4]潘勇.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4-6.

[5]黄向阳,刘弥高,刘任.市政工程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51):85-88.

[6]孙粤文.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54-58.

[7]徐军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要聚焦应用型学科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