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04

王慧芳

摘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课程思政”改革为载体推进教材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搭建由教育部、高校、企业、出版社等多方构成的教材建设与使用数据的互动交流平台,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体系,建设一批与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有特色、高水平教材。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教材建设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58-02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应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在教材体系中得以落实。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体系构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体现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主要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如何找到专业课的“思政点”很重要,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去挖掘。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需要加强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现行的教材还没有全面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充分反映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即以学术创新性启发教师思维,从而开拓教师视野,促进教师学术素养提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材编写中融入“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教学新理念和新思路,实现教材创新性、高质量以及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可见,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科学的教材体系势在必行。

二、教材建设的原则

教育部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的96种重点教材,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基础教材和主干教材。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浪潮下,特别是对于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教材,同样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材研究和教材编写的全过程;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深化各学科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切磋交流;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特别要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要善于把握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借鉴世界所有国家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有益成果。

1.依托“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应体现课程的“思政内涵”。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案讲义、教学过程、学科和专业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全课程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

2.依托“课程思政”慕课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应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将知识点化解为相应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建设体系构建

新时代高校应加强构建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与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发展的机制。教材建设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内涵,从制度、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材建设体系。

1.完善教材建设管理机制,保障高水平教材建设成果。(1)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高水平教材进入课堂,制定或修订新时代下高校《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办法》《教材建设委员会章程》等,成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教材选用评审会。严格贯彻执行教材管理办法和章程,明确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并将职责付诸于实践中;认真研读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高校教材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教材认真审查,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使教材成为引领师生正确观念、保持正确立场、找准正确站位的有力武器;加强对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和领导,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年度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组织指导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材研究、评价、开发等。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的过程监控,制定并落实定期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制度,监督教材建设进度和建设成效,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报,形成教材建设的反馈机制。(2)教材建设激励制度。应制定或完善高校教师自编教材的管理与激励制度、教材建设评价制度,一方面加大立项教材的资助力度,另一方积极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对获奖教材根据不同的获奖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尤其要鼓励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融合了“课程思政”的培养理念和内容,鼓励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慕课等多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校资助的基础上,完善学院层面的教材建设管理与激励制度。例如在师资培育、课时减免、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手段肯定教师教材编写的付出,为教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为编制高水平教材奠基础。(1)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围绕新时代历史定位,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同时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慕课总量、参与开课学校数量、学习人数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教育背景,注重高新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课堂焕然一新。(2)加强专业与思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研讨。根据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时刻把握“课程思政”教學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教材开发与建设时,应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关于“马工程”教材的培训,充分发挥“马工程”教材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立项项目教材建设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加强校校、校企以及与出版社合作,合力打造高水平教材。(1)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沟通。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或提供便利,鼓励教师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师合作,整合各校学科优势,合作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审遴选过程中,应邀请校外同行专家对高校教师编写的拟出版教材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升教材质量;了解其他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需求,为教材的推广、教学的成果化奠定基础。(2)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可通过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优秀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教学与编写教材,建设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能适应慕课等教学模式的新型教材;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的机会,企业也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3)加强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围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与出版社共同谋划、建设一批优秀特色教材。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专业与相同类型的出版社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和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电子资源,建成一批新型教材。(4)构建教材建设与使用数据平台。教育部、高校、企业、出版社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教材建设的互动交流平台。各方职责定位明确,各司其职,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全方位的教材建设与使用数据平台。为高校教材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校企合作、出版发行一站式服务,同时各大高校可以方便、快捷地交流各门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有利于高水平优秀教材的统一和推广,提升我国教材建设与使用的整体水平。

由以上分析,本文所构建的教材建设体系可概述为下图: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J].中国编辑,2018,(01):4-10.

[2]吕勉哉,朱建军,王成华,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4):18-22,31.

[3]李虹,林海,袁建美.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04):19-21.

[4]罗伟其.遵循规律,建设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J].教育研究,2013,34(01):26-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