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迁移理论在安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4

姬保静 苗德俊 高华

摘要:《安全管理学》实践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且部分理论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文章探索运用学习迁移理论,从安全管理学学习的感知、理解和应用三个阶段入手,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迁移;安全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174-02

学习的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自18世纪中叶起,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转化说、认知结构说、经验整合说等学习迁移理论相继提出。根据迁移现象的特点,被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等类型。目前,学生为迁移而学,教师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缺乏管理学理论学习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知识过于抽象。同时,目前安全管理基本内涵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观点[2],安全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带来了一定困扰。为此,教学中尝试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把安全管理学学习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和应用三个阶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力促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学生的安全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感知阶段的教学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发展到理性认识。安全管理学的理论较为抽象,但其形成过程却是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的,而且其内容在现实生产生活情景中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提取情景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联的要素,引导学生对拟讲授内容进行思考,自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

创设适宜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生熟悉的学校安全管理情况(如宿舍管理、实验室安全、火灾应急演练、校园安全文化等)、交通安全常识、自然防御知识等。二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是理论来源于实验,比如泰勒的三大实验得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是理论起始于事故案例,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等。三是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迁移进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四是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化。

以“风险和事故预防”内容为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自己或家人有买保险吗?”然后,提取情境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的要素——“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转移的是那种风险?对于存在风险的企业而言,有必要投保吗?”接着,启发学生对拟讲授内容的思考,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企业的风险类型是怎样的?应该采取怎样的保险类型进行转移?”

二、理解阶段的教学

内容被学生感知后,接着就是理解了。对安全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关键有两点,一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讲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化程度。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教材众多,内容也各有不同[3]。考虑到本单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等。其中,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等;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化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事故管理包括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和事故预防与控制[4]。

根据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可采取“管理学、安全学理论基础”特殊迁移理解“安全管理理论基础”,“安全管理原理和职能方法”一般迁移诠释“事故管理”,“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文化”顺向迁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前一阶段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同时后一阶段学习又逆向迁移巩固上一阶段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总体把握、关联记忆和有序排列,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各章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以事故应急预案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应急预案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5]。其实质也是一种计划。为此,在讲解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已经掌握的安全计划管理知识,迁移理解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同时进一步巩固安全计划管理的知识。事故应急预案、安全计划管理的编制步骤对照表,见表1。

(二)精心组织教学材料

安全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部分概念还未统一,部分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读教材,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的论著、论文及其他资料,及时跟踪专业发展最新动态,科学组织教学材料,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讲清讲透。

以安全管理的概念为例进行简单说明。不同学者在不同教材中对安全管理给出了不同定义。对应前面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解析两个定义。定义1:安全管理,是指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方面的活动。这个概念来源于管理的概念,强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与安全管理计划方法、安全管理组织方法、安全管理领导方法、安全管理控制方法形成对应关系,便于迁移的形成。同时,指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管理职能,还涵盖了决策、目标、战略等。定义2:安全管理本质上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动,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突出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与事故管理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使安全管理内涵与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统一。同时对其他观点进行简单说明,以便学生对安全管理学全貌的了解。

三、应用阶段的教学

应用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学而不用,就成了“死读书”。安全管理学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知识”向“应用”遷移的能力。

一是合理布置实践性作业。在安全管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内容都和企业的具体安全管理息息相关,涉及到企业的具体做法[3]。学生要想灵活应用,必须多加练习,形成迁移定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尽量布置与现实情境相似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理论知识的具体作用以及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是灵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考虑到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比如,给定某企业的情况,要求同学编制和演练其事故应急预案。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组内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站在各自部门角度分析问题,评估风险,建立事故应急预案。然后,组织学生对预案进行桌面演练、现场演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持续改进事故应急预案。

三是变革课程考核方式。为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可辅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应增加平时表现的成绩权重,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

目前,教材中设置的实践性作业及其作业完成情况指导还很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经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参与度与可能的成效,对实践性作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38-139.

[2]刘希扬,周琳,邵鹏程.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学科内容设置研究[J].安全专业教学研究,2015,(1):1,4-8.

[3]宫运华,姜明明.安全管理教学实践环节设置探讨[J].石油教育,2015,(05):74-76.

[4]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5.

[5]吴穹.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163-1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