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留学生“石油地质学”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

时间:2024-05-04

李平平 孙明亮 邹华耀

摘要:以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单独授课为契机,对该课程的教學内容和环节进行了单独设计。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以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并通过课堂讲授、实验、习题、专题讨论等环节的设置,以及增加平时成绩的评定比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石油地质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留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085-02 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1-4],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对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5-8]。过去几年,留学生大多是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课,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我校对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进行了单独授课。以此为契机,我们对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并通过小班单独授课的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一、前期留学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越南以及中东和非洲国家,留学专业也多为石油相关专业[5,6]。根据文献调研[5,7-8],以及过去几年的“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实践,总结了留学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汉语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来华留学生一般需要经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但这仅限于一般的沟通,并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肯定存在跟不上进度的情况,很难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是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2.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较差。来华留学生一般是在国内进行过一年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语言基础较差,在专业课(特别是比较综合性的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有深入的理解。“石油地质学”就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专业课,需要掌握“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等基础课程。因为语言障碍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对这些基础课的掌握不够,在学习比较综合性的“石油地质学”的过程中,就存在更多的问题,最终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就会比较差,这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留学生的专业课,一般采用开卷考试,而同课堂的中国学生采用闭卷考试。即使采用开卷考试,留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也比中国学生要差很多。3.留学生的课堂纪律比较差,出勤率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还是因为语言障碍等问题,对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低,导致对专业课失去了兴趣,就产生了出勤率不高的问题;第二,可能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来华留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不强,比较散漫而导致课堂纪律差或者逃课。以上三个普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对于语言问题,很多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采用双语(汉语和英语)以及全英文教学[8],这样似乎可以克服部分语言障碍,但是留学生来华留学,往往是要掌握汉语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回国之后的工作可能还是用到中文,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留学生,多数在国家石油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工作,需要经常与中方人员交流。因此,采用全英文教学,不是一种完美的解决语言问题的办法。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问题,要求讲课通俗易懂,在课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适当精简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如果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必然增加留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课堂纪律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需要专门考虑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问题。二、教学内容的精简目前,国内几所高校主编的中文版《石油地质学》教材的总体框架是类似的[9],反映了“石油地质学”的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石油地质学”从油气形成的六个基本的要素(生、储、盖、圈、运、保)出发,阐述三大核心问题:油气生成与成因、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以及油气的分布规律,这是“石油地质学”的基本课程体系[1]。因此,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这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下做适当的精简。精简的基本原则是:以阐述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对于较难理解或具有中国特殊性的内容适当删减。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柳广弟教授主编的《石油地质学》(第四版)为蓝本[10],分章节介绍如下。绪论部分:介绍石油和天然气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地质学”的任务与内容;世界油气勘探简史(此部分删减了中国油气勘探简史)。第一章: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油田水的成分与类型;石油的碳、氢同位素组成(此部分基本无删减)。第二章:介绍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成因与形成环境、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形成环境、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盖层的类型与分类、盖层封闭机理(此部分删减了其他岩类储集层)。第三章:介绍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类型,并简单介绍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和油气藏的特点(此部分删减了裂缝圈闭和油气、复合圈闭和油气藏)。第四章:介绍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油气生成过程的时间和温度作用;有机质演化阶段与生烃模式;天然气的成因;烃源岩的岩石类型与地球化学评价(此部分删减了油气成因的观点、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油气源对比)。第五章:介绍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相态、动力和通道(此部分删减了流体势的相关内容)。第六章:介绍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油气藏的破坏与产物(此部分删减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的确定)。第七章:介绍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的概念与基本类型(此部分基本无删减)。第八章:介绍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分布特点;全球的油气资源分布特点(此部分删减了中国的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三、教学环节的设计目前国内主要高校的教学方法与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习题、文献综述/读书报告、专题讨论[1-4]。其中,课堂讲授、实验和习题是共同采用的环节。因此,对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的教学环节也与之类似,包括了课堂讲授、实验、习题、专题讨论以及石油地质博物馆的参观。课堂讲授的内容为精简之后的教学内容。具体到每一堂课,采用回顾—定位—新课—小结的设计:首先对对上一节课的“课内小结”所列出的问题进行回顾;然后是介绍本节课与“石油地质学”这门课的核心内容的关系,明确课堂的定位;之后是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的讲解;最后是本次课的小结。课堂讲授充分体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涵盖在复习、新内容讲授和课堂小结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讲授部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讲授内容力求浅显易懂,深入浅出。除了教师讲授之外,还利用一些网络视频资料,比较直观地介绍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实验方面,主要是进行石油、烃源岩、储集层样品的观察与描述,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另外,还包括了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相关实验的讲解、视频资料的观看,强化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在习题方面,主要包括了圈闭与油气藏类型的识别、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天然气成因判识、烃源岩演化阶段与评价,进一步强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题讨论环节,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含油气盆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2)盆地烃源岩层位、岩性与地化特征;(3)储集层与盖层的层位、岩性、沉积环境及其物性特征;(4)圈闭的类型;(5)油气运移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强化“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具体实施过程:学生2人一组,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用PPT进行汇报,老师随机指定1名同学汇报1—3部分,另外1名同学汇报4—5部分,以保证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资料的调研、总结,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石油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安排在最后一节课,通过对有机质的形成、生烃演化与模式的图片展示,典型原油样品的展示,烃源岩、储集层样品的观察,以及圈闭类型、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等内容的参观和讲解,进一步巩固“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课堂出勤率占30%,习题与实验占50%,PPT汇报占20%。平时成绩的构成覆盖了主要的教学环节,保证了出勤率、习题和专题讨论环节,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教学效果分析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在2013级的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并在最后一节课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如下:(1)是否有必要针对留学生单独讲授“石油地质学”(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一般;D.没必要)。(2)本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A.非常合理;B.基本合理;C.一般;D.不合理)。(3)是否有必要设置课堂专题讨论环节(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一般;D.没必要)。(4)是否有必要增加野外实践环节(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一般;D.没必要)。(5)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是否适中(A.非常适中;B.基本适中;C.一般;D.不适中)。(6)课堂习题的难度是否适中(A.非常适中;B.基本适中;C.一般;D.不适中)。(7)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A.非常合适;B.基本合适;C.一般;D.不合适)。(8)任课教师的对本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考勤、课堂纪律、请假等)是否合理(A.非常合理;B.基本合理;C.一般;D.不合理)。(9)你是否掌握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体系(A.完全掌握;B.基本掌握;C.一般;D.没掌握)。16人的匿名问卷调查显示:12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对留学生单独授课;11人认为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非常合理;13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题讨论环节;11人认为有必要设置野外实践环节;12人认为教学内容基本适中;12人认为习题的难度非常适中或者基本适中;11人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合理;12人认为任课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管理方式非常合适或者基本合适;6人认为完全掌握了“石油地质学”的知识体系,9人则认为基本掌握了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上述结果,认为本次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得到了大多数留学生的肯定,也迫切希望继续对留学生进行单独授课。最后,期末考试采用了闭卷考试,试卷由填空题、名称解释、简答题和读图题构成。学生考试成绩总体分布情况是:90—99分,5人,占31.25%;80—89分,6人,占37.5%;70—79分,4人,占25.0%;60—69分,1人,占6.25%。成绩整体较好,最高分95分,最低分69分,平均分83.25分。优良率近70%,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16人中有15人认为完全或者基本掌握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留学生基本掌握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达到了课程预期目标。五、结论针对留学生的“石油地质学”有必要进行单独授课。在“石油地质学”所涵盖的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以及油气的分布规律的课程体系下,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精简,通过课堂讲授、实验、习题、专题讨论等环节的设置,并增加平时成绩的评定比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柳广弟,高先志.李潍莲,等.“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09-112.[2]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01-103.[3]何生,叶加仁,孙新铭,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堂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改革[J].石油教育,2010,(6):82-85.[4]柳广弟,孙明亮.“石油地质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43-47.[5]韩秀梅.石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石油教育,2004,(5):35-38.[6]徐长亮.来华留学生本科生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78+171.[7]曹强,叶加仁.对来华留学生地质类课程课内实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45-48.[8]王庆.石油工程留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6,(3):28-31.[9]李平平.典型高校“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103-106.[10]柳广弟,石油地质学(第四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3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