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4-05-04

梁春玲 谷胜利 朱新玉

摘要:从黑板到课件,从微课到慕课,再到教育背景下游戏APP的开发,在技术支持下,大中小学教学范式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范式改革过程中的成效和问题,研究了师生对范式改革课程的认知差异,师生共建课程可望解决该问题。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130-02 商丘师范学院为河南省高校应用型转型示范校之一。为实现学校顺利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近两年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堂教学模式都做出了相应地转变。在这一进程中,教学范式改革是师生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范式改革课堂中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师生关注点的差异,并给出师生共建课程以实现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解决方案。一、教师对教学范式改革的理解通過对近两年从事教学范式改革课程的12位教师的访谈,普遍认为范式改革中以下几点必须注意。1.线上线下结合。线上课堂是基础,线下课堂是保障。线上课堂是学生预习、作业布置、提交、复习,甚至是考试的平台,同时满足师生交流,是学生课下学习的渠道。传统的线下课堂承担学生交流展示、教师释疑解惑、归纳总结的功能,是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化的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在线上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进行初步指导和答疑。教师在此环节中付出的时间越多,指导答疑越到位,线下课堂学生交流展示的成果就越丰富深入,问题就越少,交流中思维越活跃,气氛越热烈,甚至产生有极高价值的创意或者科学问题。同时,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归纳总结能力、课堂驾驭和引导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是纠正线上环节问题、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2.课程主体变换。传统课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双主体制;范式改革课程强调的是教师引导和平台建设,学生为主体。前者更适合中小学教育,高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生,年龄和智力水平显然更适合采用后者。3.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范式改革课程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普遍倾向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和分角色游戏法。当课程内容偏重科学验证时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当课程内容偏重于应用技能或知识时多采用分角色游戏法。4.课时和教材内容的处理。因转型发展需要,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各专业均增加了实践课时、设计课时、实习课时等,导致理论课时较原来减少了30%—50%;在范式改革课程中又强调展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学设计中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又能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在访谈的教师中,均提到了教材内容的处理。首先梳理知识点,制作课件和搜集相关学习材料发送到线上平台,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学较简单的知识点,辅以教师线上辅导,大约能解决50%的知识点;其次,教学设计中,使用小组探究和分角色游戏等方法涵盖剩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学生在准备游戏或者交流展示材料的时候已经初步完成了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所以线下课堂学生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释疑解惑、归纳总结梳理全部的知识点即可。5.课下的工作量。基于上述四个方面,一门理论课实行教学范式改革后,教师的课下工作量非常大,包括线上课件和辅导材料的制作、线上辅导答疑、教学设计等。同时在展示交流中的引导、释疑解惑和归纳总结方面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教学组织等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管理考核中也考虑到工作量的问题,将范式改革课程的工作量定为普通课程的1.5倍,此方法仅能稍稍弥补教师工作量,实际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不止如此。二、学生对教学范式改革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地从课堂转向其他渠道。那么线下课堂对学生而言还有多少用处?学生对线下课堂有哪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基本素养;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课下作业的质和量。1.知识的实用性。85%的学生认为知识的实用性非常重要。结合访谈,发现学生对实用性的理解主要包括就业和考研两个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选择考研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以商丘师范学院近三年考研为例,分析发现,无论是应用型专业还是基础研究专业,学生参加考研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例如城乡规划专业从2015年的23%上升到2017年的52%,地理科学专业从2015年的64%上升到2017年的79%。2.教师基本素养。调查中学生关注的教师基本素养依次为:逻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线上线下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从学生每学期的评教成绩中也可以看出平时教学基本素养较高的教师,即便是非教学改革的课程,学生的评教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这也侧面反映出教学基本素养的重要性,而非范式改革本身。逻辑能力是教师从教的基本能力,影响到后续所有能力,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和整体效果;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效果的保障;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的接收效果;课件制作能力,是师生交流重要的媒介;教学组织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线上线下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更新状况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3.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6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36%的学生认为不一定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还有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进一步访谈结果显示,这部分同学认为分角色游戏法,分组合作探究等,对有些课程不适合,例如高等数学、测量学等课程难度大,重难点多,他们更需要教师逻辑清楚的板书和讲解,甚至课件也不需要,因为课件呈现地速度快,学生容易跟不上逻辑的节奏,他们反而更欢迎教师带领他们一步步板书,师生思维同步验证和解题等。可见,对于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仔细斟酌,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定。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快速高效地获取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比新颖的教学方法更受欢迎。4.课下作业的质和量。问卷显示,71%的学生认为课下作业的质和量非常重要。进一步访谈结果显示,有部分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缺乏实际价值和创新,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检查。他们认为课下作业应该起到预习的作用或者复习巩固的作用,作业的形式和种类应该多样化,有创新,并且给他们展示交流的机会和教师反馈的信息。三、师生对教学范式改革理解的差异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在范式改革过程中,因为角色的不同,对教学范式改革的理解差异是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更加关注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制度,学生更加关注教师基本素养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反馈。四、解决方案对以上差异,本文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1.师生共建课程。师生共建课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教材,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商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从线上课程建设到线下课堂教学组织等,学生全程参与并主导,教师协助指导。这样就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改善教学考核制度。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存在形式主义、痕迹主义,不够灵活等问题。要实现师生共建课程,必须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双向开放,才能避免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去创新,有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成绩考核的多样化,才能避免学生应付考试,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五、结论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部分师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师生对教学范式改革的认知及其差异。结果显示,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更加关注快速高效获取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制度,学生更加关注教师基本素养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反馈。师生共建课程和改善教学考核制度可以妥善弥补该差异,真正实现高校学生自主、自觉、自省的学习。参考文献:[1]韩钧.创新教与学推动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6):11-14.[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