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Seminar教学法在“制度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4

赵敬华

摘要:论文分析了Seminar教学模式在“制度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情况,融入了Seminar教学法中的互动性、探讨式、学术性等特点,摒弃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为相关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教学改革;制度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192-03

制度工程学,这一诞生在中国的新学科,其特点在于建立一套用于制度分析与设计的图形符号与规则系统,同时利用数学模型方法,使制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较之传统的制度研究有了较大发展[1]。上海理工大学于2013年起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开设了“制度工程学与博弈管理”的课程,一年后改为“制度工程学”。至今已有五年不间断的教学,该课程是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跨专业平台课,自从开课以来受到了管理学院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完成对该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制度和“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采用课堂授课、课堂提问与分组探讨、课堂案例分析、课后小论文以及课外咨询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实现教学启发与互动,其中,Seminar教学模式以其能够体验师生交流平等、引发学习主动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重点应用。论文以《制度工程学》的教学实践作为依托,探讨Seminar教学法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一、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2-5]是德国大学创立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译作讨论会、讲习会,指的是一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专题进行共同研究或探讨的学术交流形式[2]。这和传统的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Lecture(讲授)不同,Seminar教学模式是学生就既定主题进行课外研读和课堂讨论,教师只做一些记录和点评,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知识互动,从而深化对当前讨论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Seminar教学模式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学者,并使许多大学,如吉森大学、柏林大学因其著名的Seminar教学模式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学府,之后,该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到欧美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中,一跃而成为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学子们改造本国教育的榜样。之所以该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如此高的实践效果和独特的魅力,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实质有关。

(一)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

1.民主性和互动性。Seminar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它提供给学生充分开放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广泛思考、主动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该教学模式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为学生建立开放、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2.激励性。Seminar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3.学术性。Seminar教學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将教学和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它既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创新的一种研究活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表现的是教学和学生进行共同的学术性探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目的更加明确化、任务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中渗透着研究的理念。

(二)Seminar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Seminar的教学主体,是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效果不同,Seminar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一种探究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和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对最后的讨论结果并不看重,操作流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1.教师给定选题阶段。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就会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并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提前拟定一些具有讨论价值和辩论意义的选题,并明确成果时间和展示要求。学生会自发选择组成小组进行选题,之后在明确Seminar主题和目的的情况下进入下一步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围绕自己的选题通过查阅资料、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调查研究等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撰写相关材料(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各选题负责人需要提前把规范化后的研究成果分发给教师和其他的课程参与者。

3.选题成果展示阶段。负责各选题的学生进行PPT展示,阐述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简要的文献回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成果展示要让听众感受到已经查阅了相应的文献,对该研究领域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在报告的最后要给出主要的参考文献。

4.质疑与辩论阶段。这是整个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精彩的环节,参与者围绕上述成果展示,可以向发言人提问,提出与发言人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对发言人的观点、论据等提出质疑,发言人则对不同意见或质疑进行辩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完成观点的碰撞和知识的呈现。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掌控课堂节奏。

5.成果点评阶段。由教师进行专题评点,包括成果设计的理论回顾、现实应用性、未来展望,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可提升的空间。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制度工程学为例

“制度工程学”是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跨专业平台课,2学分,36学时,加之目前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一对一“坐班答疑”政策,共计72学时。在管理类本科生大三春季学期开课,每学期选修的学生最少为63人,多达87人,选修学生包含中外学生,留学生来源包括美国、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比重大概为10%,授课PPT以中文为主,在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后,特许中文基础不好的留学生用英文参与,设定Seminar成绩为学生总评成绩的30%。

(一)选定研讨题目

研讨题目的选取,除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以这些资源来分析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现象等,并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需要给出选题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科背景,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有深刻的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制度工程学”作为管理类学生的跨专业平台课,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补贴制度、税收制度、专利制度、惩罚制度、奖励制度、双独立制度、回报共享制度、成本公摊制度、竞争制度等,结合现实生活中具体制度设计现象,加上课时量充足,可探讨的题目非常丰富。课程团队从“制度工程学”的课程性质出发,制定出以下6个选题。

(二)任务分配与团队组合

“制度工程学”的选修学生为大三学生,且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同时会有一些大四学生因为兴趣或学分不够而加入,加上有留学生合班上课,所以教师在学期开始之前就做好教学日历,对每个阶段要完成的选题进行提炼,以保证研讨选题和课程进度紧密相关,同时要在课程第一周就让学生了解到本学期的研讨会安排,让学生自行组合并有充足的时间自我学习。每个研讨选题视班级人数而定,大概由6—10人一组,要求讲演时间25分钟,鼓励中外学生合作,鼓励学生完成英文选题,选题和课程进度安排紧密结合,每个章程内容结束以后,会要求学生完成讲演。选题难度会随着章节进程难度有所加深,后面三个会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并做延展性分析。

(三)学生自我学习

各小组组员集中在一起研读Seminar材料,分析选题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归纳法等进行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在“坐班答疑”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针对他们的研究现状、研究瓶颈、遇到的棘手问题等提出指导意见,学生针对教师的指导意见,持续更新阅读文献,进一步发挥主动学习能动性。

(四)阐述与点评

教师利用1—2分钟的时间介绍研究背景,不做任何学术方面的界定和评价,以免先入为主。之后进行成果阐述,阐述时间为25分钟,由小组组成负责阐述整体,其他组员负责补充说明,一方面可以避免所有人均等参与,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负责人对某部分内容不熟悉容易一晃而过或讲述不清楚。阐述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但僅从专业的角度深化该选题的研究,对学术问题的争论不做评判性的结论。

三、Seminar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及启示

“制度工程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国内首创的课程,使得Seminar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教师来说,从研讨会选题的确定、时间分配、学生分组、成果考评等需要详细落实,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接触一门全新的课程,完成专业性的研究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但是从几年的实践来看,Seminar教学模式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第一,跨专业、跨学科、跨国际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彼此知识面的拓展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每学期完成的选题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到目前为止共有三名学生把选题成果整理成学术论文进行公开发表。

第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Seminar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特定领域的任务,而在撰写材料或阐述研究成果的时候,需要全部研究内容的衔接,彼时,每一位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更要考虑服从于团队的整体利益,需要通力合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对于教师来说,在Seminar教学模式的现实演绎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师生不间断的互动中,不光活跃了学生的知识视觉领域和发散性思维,也会打破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激活教师的研究潜能。

参考文献:

[1]孙绍荣.制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丁宁.借鉴Seminar教学法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48-49.

[3]张丽红,胡青平,张秀红.高校课题教学改革中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概况及状况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2.

[4]罗耀华,肖艳花.信息化环境下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示范和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教学研究,2017,v40(2):51-55,124.

[5]于博.营运资本管理教学改革探讨——基于Seminar模式的“切面化”教学范式[J].财会月刊,2014,(10):117-120.

The Applica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Institution Engineering

ZHAO Ji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situa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institution engineering",which integrat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academic and exploratory. It is no long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 receiving knowledge",and achieved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Finally,w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 as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course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