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梅+张晶
摘要:从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基于混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施策略,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混合模式;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153-02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生源差异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了中等教育中,由于各地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各个高中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并且文理分科,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导致高校生源在信息化水平上差异较大。
2.教学内容涵盖广。该课程涵盖计算机的各个研究方向,包括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方法论和计算机思维都已被列入培养目标中,因此该课程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
3.授课难兼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同学的要求,一部分学生认为内容太简单,希望介绍更深层的原理及应用;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教学进度太快,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太多,来不及领会,更难以在计算机思维的培养上有所突破。
4.课时被压缩。大部分高等学校将该门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计算机思维和信息方法论的培养,并且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这种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5.网络教学资源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资源传播迅速便捷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具有资源有效共享等优势,但是该门课程网络资源存在着教学资源良莠不齐、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这些也都削减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6.考核方式单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已连续多年采取上机考试方式,考核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在该考核方式下学生抄袭实验报告、考前“背题”等消极应试比比皆是,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展开教学改革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探索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Face to Face)模式强调课前预习,课堂教授知识,课后进行复习,实验课对所授知识进行验证,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被迫要求学生按照相同的节奏接受知识,因此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课后,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使学生感到挫败。
2.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E-Learning)模式,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利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交流空间利用率低,并且因为教师角色的缺失,学生的学习缺乏教师的引导,而且缺乏交流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不能坚持,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最后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上传授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的过程,将知识传授提至课前,由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完成。课堂则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学生作业、解答疑惑、协作探究、汇报讨论等活动,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加灵活、主动地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1.课前:自主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在该阶段主要是完成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提出学习目标,创建学习的思维知识导图,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上上传微课视频、数字教学资源等。其中微课视频主要是对计算机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等进行讲授,实现虚拟的一对一教学。在此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分层多元化教学,区分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层次性,突出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针对初学者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主要训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应用;针对学有余力者,可组织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对抗赛活动;让优秀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说,首先了解本章节思维知识导图,在知识网络中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以及自身基础选择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然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析完成针对性的自测题或者操作练习,进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2.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将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网络平台、QQ、微信、邮箱等在线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将这些反馈进行整合,根据学生课前反馈的问题总结出有探究价值的、共性的问题,在课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法、案例导入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由师生协作解决。或者指定部分学生汇报所用的方法和技术,供大家质疑和讨论。通过组内、组间的讨论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期间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接着,教师布置测试任务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点;针对个别学习任务,可以开展学习成果交流会,由学生代表通过软件或PPT形式汇报各自个性特色的作品,交流学习体验;不定期测试检验学习的成效。最后,布置下一輪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在此阶段,采用适合、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总结、迁移和拓展。因为课中教学时间有限,因而增加课后总结。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修正教学计划,将共性问题制成微课视频或文稿形式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作为学习资料。通过对问题的系统整合,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学生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学习总结,并将学习中的疑问通过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反馈给教师。针对课后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做好记录和总结,特别是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等,以便在今后组织策划时有所参考。
四、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新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评价,从而推动混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与传统教学评价相结合,对每位学生学习过程分三部分进行评价:平时表现成绩、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作业成绩,各部分成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加权求和。平时表现成绩由考勤、向老师提问次数等几部分组成;个人作业成绩主要是教师布置的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由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情况组成;小组作业成绩由基础评价和贡献度评价组成,教师根据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基础评价,组内根据成员的贡献度不同给出贡献度评价。
该教学模式已在本校资环、食品、园艺、农学等部分课程班进行了试点和初步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将2015年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和2016年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从65%上升到了94%,满意度从76%上升到了91%,参与度从52%上升到了89%。9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被激起,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能恰当结合,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质疑,积极合作,主动探究。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对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将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应用,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完成知识内化一直到课后总结以及完成知识迁移和拓展,最后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应用的有效性和推广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2]佚名.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