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图式理论下本科口译进阶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4-05-05

胡大为,冯宇豪

摘要:与入门阶段相比,本科口译课程在进阶过程中更应以合理的言外知识储备为主,以语言知识与口译技法讲解为辅,形成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本文将从认知图式理论出发,通过探讨本科口译进阶课程教学在言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与网络平台、体系讲解与知识拓展、常规模拟训练与集中模拟会议等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思路,以期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本科口译;图式理论;言外知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90-02

一、引言

口译作为中外高端交流更为直接的语言媒介,在翻译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在逐步显现。口译由于其现场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学习者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皆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口译学习既是挑战,又能够帮助学习者综合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翻译硕士口译课程相比,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课时十分有限。”(胡大为,2016)具体来说,在本科口译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选择开设2学期及以上的口译课程,涉及联络口译、交替传译、视译等课程。如何形成连贯性较强且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如何平衡好交替传译、视译等不同类型的口译教学?如何让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与研究生阶段进行有效衔接?这些是设计本科阶段口译课程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认知图式理论

巴特莱特提出了认知图式理论,即“图式是人脑对于以往的行为、经验、知识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旧信息的记录和编排使人产生了对于过去的记忆即知识”。图式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被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明斯金认为,知识得以储存在记忆之中主要是因为其作为数据结构的形式特点。换言之,人们想要建立对于新知识的正确理解,关键在于新的知识能否匹配已知的概念与经历,即知识图式。由此可见,图式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理解内容、理解能力和理解过程。近年来,图式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为外语教学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表明,背景知识与二语/外语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语言缺陷可以通过激活图式的能力来补偿;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自上而下(top-down)的处理;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的质量都会得到提高。”(刘件福,2001)

同样,能否建立正确的理解是任何口译工作的第一步。根据吉尔(1995)对于口译理解过程的阐述,C=KL+EKL+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其中的言外知识是已有的背景知识(非语言领域的知识),对于掌握了基本语言知识的口译员能否正确理解源语信息将起到主要的制约作用,因为语言知识(即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也是可以通过言外知识加以补足的。因此,本科口译进阶课程不应继续停留在口译入门阶段的语言知识教学层面,应当在言外知识上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和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口译理解环节的能力,以便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译实战状态。

三、本科口译进阶课程教学在言外知识上存在的问题

1.语言与技法讲解仍占主导。鲍川运(2008)认为:“初级口译教学一般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语言基本能力培养和口译技法讲解对于口译入门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口译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双语或多语种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但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本科口译课程在进阶提高的阶段依然以语言知识与口译技法讲解为主导,言外知识主要由学生通过相关教材及练习资料自主摸索学习。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日常的口译学习中始终偏重于语言层面的训练与反思,较为忽视言外知识即发言的背景知识对于听辨理解、信息过滤、逻辑链建立、短期记忆以及译文输出等环节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在提高阶段极易遭遇学习瓶颈,进而影响到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热情与效果。

2.言外知识拓展引导不足。目前,许多进阶阶段的口译教材都是按行业分类进行安排,并提供若干篇典型材料并附有词汇表。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言外知识拓展思路。但由于篇幅所限,学生只能接触某个行业极少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该行业的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的帮助作用较為有限。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管中窥豹,在面对该行业的其他发言材料时的言外知识处理能力依然较为薄弱。

3.学生实战能力进阶提升有限。上述是语言与技法讲解仍占主导的言外知识拓展引导不足所导致的后果,“反映到课堂上,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口译技能讲解,且与之后进行的口译练习衔接地并非很自然,模块设置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对知识只能达到表层接受,达不到深层接受的理想状态。”(鲁静 易龙,2016)由于课时、班型等因素的局限,口译课程仍处于包括一般性讲解、学生录音练习、教师点评这个常规的模式中,学生未能结合言外知识全面地看待真实环境下口译实践的复杂性,对于建立长期的口译职业素养与实战能力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提升言外知识储备的课程途径

1.翻转课堂与网络平台。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克服传统口译课堂的时空局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按常见行业特点分门别类地将难度、数量合理且具有代表性、引导性的双语背景知识材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行学习与掌握;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课上练习材料的重点和难点讲解以文字、图片等形式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有效压缩课上重复性讲解的时间,以便开展其他课堂训练活动,同时针对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开辟答疑时段进行集中、快速地讲解。

2.体系讲解与知识拓展。教师结合网络平台的背景知识材料,在课上集中对于某个行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关键知识点的精炼串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行业知识网络概念,强化对于同一行业零散概念的整合,并提供多样化的行业关键词和知识拓展点,使学生的日常积累与训练不仅仅停留在词汇表层面,而是以真实的口译工作视角进行总结与反思。鉴于口译教师多数属于外语专业科班出身,对于行业知识有着自身积累的局限性,口译教师应当积极以言外知识拓展为导向,安排备课内容。同时,应积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知识拓展联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缩短言外知识储备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行业知识框架,为其进一步的自学积累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3.常规模拟训练与集中模拟会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换言之,课堂上应更多安排一些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不可替代的课程内容。落实到口译进阶课堂上,建立符合口译实战特点的仿真训练环境属于较为理想的内容选择。通过组织学生课前分组准备双语发言稿、提纲及术语列表(供其他学生预习),课上随机指定口译角色并加入问答口译环节,使学生逐步适应口译实战环境,而课上训练结束后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与课下常规的录音训练相结合,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日常自主口译练习,并进一步提升其实战状态。除上述常规模拟训练模式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更为正式、现场性更强的模拟会议,加入访谈、辩论等形式,以便激发学生在口译进阶过程中的学习动力与热情,鼓励学生保持课下的必要练习量,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本科口译进阶课程教学在言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与网络平台、体系讲解与知识拓展、常规模拟训练与集中模拟会议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思路,以合理的言外知识储备为主,以语言知识与口译技法讲解为辅,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

[3]胡大为.基于翻转课堂的本科口译初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6,(5).

[4]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鲁静,易龙.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6,(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