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时间:2024-05-05

聂晶,王洪坤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集成、整合和实践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分层、逐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整合知识,引入“链条式”的实践特色课程,构建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15-02

一、引言

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以学科为基础,创新能力是其强调和突出的,因为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可以就一个学科或学科方向就业;而应用型人才以学科为支撑,以整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的是对于知识的整合和实践的应用。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整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同时将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也要求学生要勇于实践,在实践训练中解决问题。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提倡树立“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平台建设必须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平台建设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捆绑式打通共建”的建设理念。以“集中建设、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全面开放”为指导思想,构建、实施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由基础、综合应用及创新三个并列子平台组成,大平台的构建不但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包括软件条件的建设,通过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等手段,实现各子平台的资源共享,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实践教学平台中的综合应用子平台,要着力解决基础实验内容综合性力度不够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突出综合知识的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力度。创新子平台主要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益面窄、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感到入门难等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实践教学形式的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个性特长发展,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观念。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层”,每个层面都蕴含着创新元素。“普及层”以基础实验和实践技能竞赛为主要载体,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提高层”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创建的新技术实验室的综合设计和应用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研究创新层”以课外科技活动俱乐部的研究项目为主要形式,以科研项目、创新项目及专项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传统模式下,实践能力被当作技能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导致实践过程缺乏创造性。为解决好这一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为切入点,以开展“链条式”实践特色课程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目标,提出“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践课程与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实现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课程的环环相扣,以“链条式”实践特色課程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方向。所谓“链条式”实践特色课程是指不拘泥于课程的限制,将某几门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在相关课程之间进行衔接,在时间上适当拉长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同时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纳入实践训练中,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链条式”实践特色课程的建设、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1)当前学生沉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以至荒废学业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难点。实践类特色课程正是从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开始阶段,以兴趣引导为突破口,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注意使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容易显现。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创新活动的受益面,将工程设计项目引入实践教学。设计是工程实践的精髓,通过设计和实现过程,学生可将所学知识和所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机构的优势,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进实践教学环节,这些项目紧扣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既降低了准入门槛,又突出了创新内容的针对性和锻炼性。学生在进行项目锻炼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并不一定就必须是学习过的内容,由于学习与应用的动态性决定了知识的相关性可以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较大的裕量,甚至包括可以应用一些超前于学习的相关知识,这样,也许更能体现项目训练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知识的层次性也是项目中应该包含的内容,即项目的完成既需要较深的知识,也需要深度较浅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项目,并积极完成项目。由于项目的选择完全是因人而异的,而每个项目对知识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几乎相等的学时内所从事的实验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项目的选择能满足学生兴趣与爱好的需要,能够使学生自己组建成合适的团队,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因人而异、因人施教的,这对调动学生积极从事学习与实践是非常有效的。(2)实践课程结构循序渐进,梯次合理。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巩固,坚持从实训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到研究项目的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训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整合知识,锻炼创新能力,继而为研究项目打下基础。所以,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始终注重能力的培养,以项目作为驱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整个实验教学内容。为了强化实验内容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动手能力,将原隶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关联性较大的实验课程整合为一门多学时独立设课的进阶综合实验,打破课程的界限,从初级实验开始,逐步提升实验层次,最后完成综合实验,使课程达到“层次加深、步步登高”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够得到成果,满足成就感,进而进一步加大课程综合性的强度,使综合实验成为毕业设计的预演,同时在学生产生兴趣后,注意发挥高端成果和创新成才学生的示范效应,注重解决好“兴趣领进门,成果留住人”的问题。

四、结语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当前一部分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研究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强,上岗就能工作,而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出现了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困难、举步维艰的境地。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动面向行业需要,针对具体实践问题,在兴趣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在实践训练中整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将专业、职业、就业、创新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理念上,要鼓励个性发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一门课程虽不足以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整个过程,但以课程实践为基础,必将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1):19-21.

[2]吴莉莉,赵安庆,邢玉清,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4):94-95.

[3]高有华,申永山,龚淑秋,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工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272-273,277.

[4]曾树洪,唐明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7):16-18,29.

[5]王兴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9):117-119,122.

[6]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3):207-210.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