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姬芬竹+彭朝霞+徐斌+杨世春+张梦杰
摘要: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形成至关重要,校企联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以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问卷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62.2%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不足半年;校外导师指导频率不够强,效果不理想;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效果优于单一导师指导。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团队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38-02
一、引言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实践,不仅表现在研究课题要结合工程实际,更重要的是整个培养过程都需要人才需求部门的参与,即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综观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普遍重视集体指导与合作培养是共同特点。其中,美国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设有学术硕士,还设有职业硕士,同时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英国实行大、小“双导师”制,大、小导师具有相同的研究课题和兴趣,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日本和德国则更加重视科研,校外科研机构承担一定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但必须与高等学校合作才能完成教育全过程。因此,团队指导和企业参与是国外大学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共同特点,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
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从2009年起步,至今已有7年的经验积累,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受到企业界欢迎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半年及以上的企业实习经历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两个培养过程还不令人满意,如研究生进入实习的企业不稳定、实习内容非专业、实习时间难以保障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存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对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二、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形成至关重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利用现代化企业所拥有的杰出的科学家及先进的科研设备解决大学部分设备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既可以弥补大学科研条件的不足,又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已引起各国尤其是大学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国外的校企合作文献不难发现,各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共同点,即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以何种形式参与、全过程参与还是关键节点参与等因素,对锻炼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至关重要。
“全过程校企联合培养”是指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涉及不同单位和人员,工作量大,在现有条件下仅依靠导师团队很难实现,需借助学校与企业的力量。因此,我们采用“关键节点参与”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学位论文选题、中期和预答辩等环节,参与形式为导师邀请,经费支持为团队项目。通过导师团队、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选题进行认真客观地评价,并开展深入讨论,确保论文选题切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工程与实践能力,增强学位论文的研究应用价值;中期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预答辩由团队导师组织、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在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生开题和答辩之前进行。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与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既然是教学,学生就应该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只有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就足够的,而是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应该在“行动”中体验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作用。为此,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开题之后,导师根据选题的实际情况,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依托,安排学生在合适时间到合作基地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期间,团队导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学生随时沟通。
研究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模式能否适应国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意见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为此,针对上述讨论的两种培养模式,我们在充分征求意见后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分别发放至学院的全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团队导师指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5份,其中团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9份。结果显示: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实际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不足半年的约占52.73%,时间一年及以上的仅占1.82%,其余45.45%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且有81.82%的研究生认为专业实践的最佳时间是半年到一年。尽管大多数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时间较短,但他们对实践中接受的教学指导和理论应用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75%的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够亲自参与并动手实践,有80%的研究生能夠将课程中所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
图1给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地点。可以看出,在联合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者仅占20%,导师实验室占18.18%,企业占56.36%。每年能够进入基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仅占1/5,应予以高度重视。实际上,83.64%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走向日后的工作。
本次调查中,导师团队指导的9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实际参加专业实践时间半年以上的占70%,到研究生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者占60%,到导师实验室的占40%,均大于全院研究生的平均水平。此外,80%的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够亲自参与并动手实践,85%的研究生能够将课程中所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同样也大于全院研究生的比例。可见,实践基地建设状况不容乐观,85.45%的学生都认为很一般,缺乏政府和更多用人单位的支持。
总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执行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和硬件环境相对学校实验室还不令人满意,因为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需要时间和经费,还要有合适的地点和项目,更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此外,校外导师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相关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力度尚需提高;加上校外导师本人业务繁忙、对研究生指导不熟悉,导致校外导师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学校缺乏与校外导师的联系和沟通、指导和激励,致使校外导师积极性不高,常处于被动状态。
四、结论
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锻炼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尽管该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点,但实际培养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实习基地和研究生校外导师建设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然而,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共同努力,即政府扶持、用人单位支持、培养单位完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3):69-72.
[2]翟落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