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95后”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

时间:2024-05-05

卢珍+雷晓倩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是高等学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在“大思政”格局之下,笔者从“95后”个性多元的现状入手,探索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方法路径。通过将其渗透在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达到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当代“95后”大学生的创新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素养;提升;“95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44-02

一、“95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创新素养,通常表现为创新理念、创新思维、自主意识等方面综合的统一。创新素养的内涵在于提高人的创新潜质,彰显人本主义精神,其宗旨是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当代“95后”大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都以自我兴趣为基础,注重实践迁移。在思想政治育人的多元化过程中,“95后”学生创新活动内在的驱动力是开拓性思维的前提,同时是发挥其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从学生入手,结合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创新素养的提升渗透在“95后”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代科学名家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引发大家深思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创新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一些客观事物显而易见的失常、矛盾或者是一些不平衡的现象的理解中发现新的规律。然而,创新思维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天生的,绝大部分是要靠后天培养的。因此,创新素养是一个多元自主的综合发展动态的体现。

二、创新素养在“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95后”大学生在知识获取时很大程度上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由于受到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学依然保持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没有成功转换成自主学习,因此缺乏自我思考与提升的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会忽视学生主体参与,针对这一现状,创新素养提升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逐步淡化教师过去说教者的方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课堂互动,实现师生一体,共同学习,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杜绝传统教学方式之下的存储器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角色,鼓励“95后”大学生大胆思维。目前,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大氛围尚未形成,笔者认为需要建立全校统一的创新研究院,本着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为根本目的,培养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扩大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由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的创新素养得不到充分发掘和展现,因此,高校要积极创立自主、开放和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大环境,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素养。

三、“95后”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对于“95后”个性多元、思维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容易发现一些令自己和同龄人惊奇的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常识,但是高等教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耳熟能详的常识是只要是当代大学生在个人的努力探索之下获得的就可以称之为创新。

当代“95后”大学生是创新素养提升和学习认识增长过程中的主体,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积极地参与科研实践,而这个参与过程,不是机械地获取知识,而是研究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训练逻辑思维,培养探索新知和自主导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全面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使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这种实践式互动教学模式将传统式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切实实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创新素养提升不能单单的从结果上寻找答案,当代“95后”大学生最难能可贵的能力在于获取新知,独立自主探究现实的素养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的深化和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提升个性多元的当代“95后”大学生教育实践中,创设多种感悟能力实现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展,才能让真正的知识,即大学生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自我学习品质入脑入心,在成长成才的互助学习之路上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帮助当代“95后”大学生提高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各种问题,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发散性思维如出一辙。教学是一个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新思路和解决新困难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广泛开拓思路,发散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尊崇信奉的准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创設创新素养环境,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很大程度上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出自己的个人见解。互动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激发主体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审视“95后”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爱好是主要的主要心理因素,带有体验式感情色彩,潜移默化间促进“95后”当代大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参与、快乐学习和勤于实践,大象无形般培养了学生除智商、情商之外的第三种能力——搜商,即信息时代创新的搜索能力。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今,重视学生个体多元发展,适应多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大学教育中失去了质疑,无法产生真正的思想,进步与创新的科学无从谈起。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出现,发现问题是从已知领域不断扩展到未知领域外延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创新素养中的核心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帮助“95后”大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形成独特的见解。

(三)科学创新素养评价,激发学生创新自信

科学的创新素养评价,在一定层面上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价值的判断,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工作起到了反馈的作用。创新素养的评价也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将在校大学生整个学年知识获取中的自身表现、获得的成绩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体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适时调控自己。此外,“95后”大学生获得感相对较弱,在诉求上需要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评价中应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自信、促进合作共赢和创新素养的提升。

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将学生的日常作为纳入评估范围,重点考察行为过程和综合素质,力求做到知行统一,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显示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科学性。教师针对评价结果与学生开展直接或间接地交谈,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的同时,对反映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改正和提高。

创新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是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关键,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的所在。而现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培养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新素养,促进创新精神在创新活动中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创新素养的提升摆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引导学生创新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化、多角度,以全局眼光给予学生新的思路,要善于洞察、剖析、总结和提出新问题,只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体验出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真谛。

注释:

(1)汤钟音.百年华罗庚(1910—198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6.

参考文献:

[1]刘新军.浅谈素质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33.

[2]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s1):162.

[3]张清汉.职校政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J].西北职教,2006,(Z1).

[4]宗桂琴.浅论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2).

[5]苗凤玲.中学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4):49.

[6]史宗勇.创新教育与德育[J].晋中学院学报,2007,24(2):93-9.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