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丛琳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路径。本文首先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概念界定,对四平地区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做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平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做了全方位地阐述,以期可以促进该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四平地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69-02
一、四平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多媒体教室建设。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占比是衡量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一个指标。分区来看,铁西区的占比是最高的为39%,而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多媒体教室占比最低仅为5.6%;而从另一个数据,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占比来看,铁东区的数据为最高(86.7%),双辽区为最低(12.7%)。
2.高清平板电视和卫星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各地区在高清平板电视的教室占到总教室数量的百分比是铁西区的最高9.8%,双辽市和梨树县的最低为0%,差距是从零到有,也就是高清平板电视和卫星教学的普及程度还没有全面铺开;再从配备的卫星教学接受设备的学校占比数据来看,公主岭市是最高的为50.7%,梨树县在此数据上仍是零,这个数据比上一个数据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3.教室内教师的备课计算机情况。教师用计算机备课的数量有所上升,在公主岭市和梨树县教师用计算机备课的比例占到10.5%,是四平地区最高的;而在此数据上双辽市的数据是最低的为1.2%;而教师用计算机备课的比例里还有从接入互联网和没接入互联网两种类型,在此数据上铁西区和双辽市的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占到100%,梨树县最低,但也有82.7%。
4.互联网接入情况:按照平均數来看,在四平地市是8M,而双辽市和梨树县则都只有2M;从总带宽数据看,双辽市为最高420M,梨树县最低为74M;从互联网的年度费用看,双辽市的172000元,为最高,最低为梨树县的17910元。
(二)信息化应用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近5年的四平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相关数据统计,教师积极参与到有关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技能提升,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教师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比例中双辽市的教师都会运用数字资源教学,而梨树县则只有25.3%的教师会运用,这一差距还是较为显著的。本次调查还涉及了四平市辖区内的师生基本情况,在信息化管理中铁西区和双辽市的所有师生都统一纳入了省级数据库中,伊通满族自治县则只有14%的学生信息和10%的教师数据被纳入,梨树县的师生信息都没有被纳入到省级数据库当中去。信息化的应用中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也有差异,在依托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平台基础上,四平地区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情况,从占比上看双辽市为最高(100%),伊通满族自治县为最低(37.1%),差异明显。
二、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不足。在调查访谈中,相关领导表示在推进四平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专门用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金项目短缺。国家级或者省级的专项项目资金用于信息化设备的购买,不能满足学校日益增大的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需要。在个别院校,院校内部出资购买新型的教育信息化的电子设备,但是这一部分的费用得不到上级的及时报销,因此在费用问题上得不到教育相关部门和国家的支持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
2.教育信息化效率低。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就是信息化设备的应用的推广,而最大的应用者就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在应用过程中的引领者,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灵活运用中的最主要的操作者,在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是转化这种信息化设备效率的主要“转化器”。教师能够利用数学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简化备课程序,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够运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来有效管理师生信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这些问题从调查分析来看,教师在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方面的信息化转化率不高,在公主岭、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地的教师能够运用数字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人数还不到一半。其次,教育管理的基础数据库的应用效率也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伊通满族自治县只有少部分的师生被纳入到了省级数据库中,甚至在梨树还没有开展相应的省级数据库的信息纳入工作。
3.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四平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目前现存的发展态势是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在调查中,教育信息化的各项指标,在四平的各区域都不平衡。总体情况来看,双辽市的信息化程度是最高的,在互联网的接入情况、教师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等细分指标上都是较高的,而梨树县则是最低。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上的差距是巨大的,是有和无的区别,而不是片面地数据上的差异,在四平地区的各学校之间也同样的存在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的问题,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与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成相关关系,双辽市和铁西区的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梨树县各学校。
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的应对策略
1.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并将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转变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手段,那么,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上也要跟上需求。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上能够加大投入量,则能让各校有更多的信息化设备。其次,在资金来源上可以拓宽筹措的渠道,企业与学校进行相互合作,为本地学校提供资金或者是技术援助。有需要的时候就能有市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用潜在的教育市场引导企业或银行向学校投入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或贷款;(2)教育行政部门尽量配合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所需,包括资源、资金和政策;(3)教学与盈利相融合,学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可以在上课时间外向学生进行盈利性开放,提高信息化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变现。endprint
2.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1)教师培训。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要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注重在基于信息技术上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培训和基础的软、硬件的操作培训。培训的重点应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尤其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件和网页的制作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培训时要结合乡镇学校的教师实际情况,因地适宜。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多样化,如请专家作讲座、开展专项的课题研究、各学校间组团到邻校进行观摩学习,定期举行教学研讨等。(2)教育管理应用。教育管理的应用水平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标志,四平地区的各学校还没有将所有师生的信息纳入到省级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对于四平地区的教育信息的管理会造成一定的效率滞后,加强师生信息纳入数据库的工作进度,实现数据库对师生信息的全覆盖。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要成常态化,如期末考试成绩、学分情况以及电子档案等。在辅导员等管理类的学生工作岗位应该将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应走向电子化,这种电子化的日常信息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和管理效率。(3)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内的。同时,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環境做补充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而是要在社会环境上去营造,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视度提高将会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会。如果把信息化获取和应用资源扩大到社会环境的大范围内去应用,提高信息化的影响范围。反过来,积极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也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产生推力,这种逐渐实现整个社会成为学习型的信息化环境,则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帮扶体系,减少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帮扶体系,信息技术发展好的学校与信息技术发展有限的学校形成学习对子,在不同的分级目标上去完成各自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在教育行政层面,则需要在扶持资金、政策上对未发展区域做倾斜,合理地制订各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尽量兼顾各地区在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崔英玉.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2):128-129.
[2]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现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
[3]郝思涵.乡镇初衷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四平地区部分乡镇初中为例[D].延边大学,2010.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