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崔红标+范玉超+倪倩
摘要:当今高校科研环境纷扰异化,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心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导师心态变化对研究生世界观、价值观、科研观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导师心态的变化对指导研究生的影响,指出保有学者心态对导师自身科研状态及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均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学者心态;高校导师;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71-02
一、高校研究生导师心态的变化
1.不同社会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心态变化。在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和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心态变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中心活动为教学,不论是从社会对大学寄予的期望,还是研究生导师本身的角色定位来看,他们均以教书育人、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首要责任。因而,这一阶段研究生导师多为“教学型”心态。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认同程度的增加,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或学院的主要功能活动,尤其是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研究活动的干预,使得高校研究功能超越其教学功能。高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各种学会、研究机构,这一阶段的导师心态可以称为“研究型”心态。在20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增强,原有的专业性强的高校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关注点更多地投向社会,加之职称晋升、论文发表、申请课题数量等量化指标产生的压力,使得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学,指导研究生,而且还要争取科研经费,不断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参与社会服务,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因此,这一阶段研究生导师心态可归纳为“教学研究型”心态。
2.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导师心态比较。国外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以合作的状态共同探讨,视完成科研项目为兴趣,长时间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内容当中,并以科研成果获得同行的认可为荣耀。而国内的研究生导师迫于来自各方的压力,大多是忙于赶任务、拉项目、发论文,能够在评职称、评奖励等方面有资本。国外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数是比较纯粹地致力于学术工作,以发表论文的质量、论文在国内和国际构成的影响为主,而国内的部分研究生导师喜欢被授予虚浮的头衔,这容易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二、导师与研究生的典型关系
1.传统师生关系。我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春秋时期,孔子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师生关系的楷模。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形容师生之间的关系。封建社会师生关系以服从为主要特征,学生恭敬听命于教师,不能反问质疑。这种师生关系,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资本主义时期的教育家提倡人性的“自由”、“民主”和解放,在教育上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主张改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类师生关系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忽视。
我国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相处和谐。研究生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导师和研究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关系的和谐与否,既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在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高校环境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圣地,导师们也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关系。社会、学术、政治等多因素导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徐克毅等根据师生交往的密切程度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冷漠型五种;蔡茂华等从角色理论的方向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总结为师徒关系、家長子女关系、普通师生关系、老板员工关系、朋友关系等;陈桂生等从分工合作的角度认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还存在课题组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早期的指导型心态下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导”与“学”的关系,即“导学型”。19世纪中后期研究型心态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专业型”师生关系;20世纪发展阶段的教学研究型心态下的师生关系可总结为“互助型”的师生关系。
2.现代典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多被认为是科研指导、合作关系,研究生与导师合作参与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既是师生,又是一起从事科学研究的同事,这种“一对一”的指导与合作的状态,更像是师徒关系。高鹏等将现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普通型、良师益友型、家长子女型、老板员工型,认为前两者占多数,后两者则较少。廖济忠等从导师的视角将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学术关系、育人型管理关系、建设型合作关系和健康型交往关系四类,认为导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陈世海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愿意将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归结为纯学术研究型和老板员工型的研究生占调查比例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的研究生更倾向于将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归结为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尽管各个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表述不一致,但基本包涵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各种类别。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组成部分,关系复杂具有个性。研究生个性独立,导师科研观念独立,两者需要长期地磨合,而这种磨合正是需要在交流与沟通中实现的。
三、学者心态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分析
1.学者心态对导师的影响。所谓学者心态,笔者认为就是甘守寂寞,用本真的生活态度对待科学研究,独立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不为俗事干扰,潜心研究领域,不急功近利。当前,在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下,一些专家、教授型导师因其具有的各种荣誉,占有大量的优势科研资源,各种活动讲座邀约不断,名校导师的论文也较容易在高水平刊物发表。高校的研究生导师,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基层研究生导师,他们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做着科研,科研条件也较为艰苦,每到评奖、评优、评职称等关键时期,论文的发表情况有时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直观的论文数量和获奖次数成为基层研究生导师追求的目标。长此以往,导师心态失衡,追名逐利心态滋生蔓延,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心态变化,对自己所带研究生漠不关心,为将来的师生关系埋下隐患。保持甘守寂寞的学者心态,不要以论文数量为“指挥棒”,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良好的科研心态才能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者。
2.学者心态的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影响。导师对于个人成绩的期望值越高,心态的波动就越大,其传递给研究生的状态也不同。功利心态之下,导师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只注重发论文的数量,不关心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更不注重基础性的科研实验的成果转化,这种心态将研究生引上唯利是图的迷途,套用模式、拼凑数据、批量产出论文的做法也就在所难免了。长此以往,导师的功利化倾向,不仅使得自己在名利场中迷失陷落,也使得师生间情感缺失、交流缺乏,甚至出现公开的对立,导致一些极端师生冲突事件的出现。和睦、宽松的环境会使人真诚相待,同样,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会信任导师,才会向导师敞开心扉,乐于向导师说出真情实感,把导师当作朋友,而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靠与环境相和谐的心态来支持的。学者心态的导师,自身淡薄名利、与人无争,传递给研究生的状态就是潜心科研,不被外物干扰,保持自己。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间相同科研志趣建立了,研究生自然就会接受导师、认可导师,师生关系才能健康、和谐。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投入也没有捷径可以走,研究生导师对自己要有一颗学者之心,对学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用学者的心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适当放缓脚步,给出更多的时间在指导研究生上,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整体上为研究生的科研做一个规划,包括其读研结束后的科研发展方向,成为其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刘姗,胡仁东.博弈论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
[2]蔡茂华.大众化教育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