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石璐
摘要:本文作为高职高专口腔专业省级教学改革的立项课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实践”进行了三年多的应用型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实验,对实训教学能力的途径等进行了概括的探讨和实践总结。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139-02
目前在我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约为1∶40000,而国际公认合适的比例应为1∶2000。显而易见,我国口腔医生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国家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新形势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亟需大量能够从事基层口腔疾病预防、诊疗和口腔保健等方面的口腔医学高技能综合专门人才。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历史形成的主要模式为: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性的专科教育、五年制的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由于培养目标和教育层次的不同,形成侧重点的明显不同,使之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无法适应的非唯一性、非单一性问题突出。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卫生全科医生人才的大量需求,口腔分层人才单一职业化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专科口腔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遵照“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增能力”的原则,根据行业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对口腔医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突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组成了由行业专家为主、基层口腔医生为辅、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教改小组。建立了结合医疗真实情景和医疗应用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置口腔疾患的能力,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根据我校新拟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全面考虑“必需够用”的培养原则,实行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做到兼顾公共课程与医学课程;兼顾临床医学课程与口腔医学课程;兼顾从业个体需要与人才长远发展综合知识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并做到打好扩展专业工作需求的基础、增加实训临床经验的积累、拓展新知识入口通道。通过课程设置,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举,使学生不但能取得从业资格,更能切实胜任本职工作,并能为提高自己打下创新、扩展的知识基础。
3.课程安排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应用化,应用理论体系化,突出一个主线,强化两个侧翼,即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可以扩展口腔专业全面知识的自学能力为一翼,以培养学生临床医生基本素质和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为另一翼,實现专业培养的终身性、延续教育的可全程化效果。传统口腔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明显特征是:一年级基础、二年级专业、三年级临床,即“三段式”教育模式。我们的教改工作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调整教学计划为增加口腔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学时数、增设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削减与口腔医学严重脱节或毫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具体的将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前伸至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中后期开设。为了实现两翼助学生将来长远发展,我们适当地增加可扩展的专业课,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延伸能力、知识面和学习兴趣,丰富充实学生未来可能需要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做法
1.促进理论教学实际化,实践教学理论化。以临床模拟医院为平台,以临床模拟系统为载体,以社区口腔门诊为基地,使理论教学实际化,实践教学理论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其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作用。在学校的模拟医院中熟悉和适应口腔科的临床环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临床实践的零距离。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方式上,更新教学实习系统,模拟临床真实操作环境。应用综合性临床模拟教学实习系统中的仿真头颅模型,此系统可以模拟真人的头颈活动、调整转动,还可以模仿开闭颌运动,并且带有仿真的颊部软组织、可替换的人造牙的上下颌。通过高度仿真的教学实习系统,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对实训课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主动化。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临床提供的真实案例,并对病例进行分析,使课堂与临床争取零距离接触,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积极倡导讨论式、启发诱导式、以问题为引导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作为“小老师”与教师互换身份的“角色转换”教学法、模拟临床接诊情况的“情景式教学法”,使实验教学更为生动。针对口腔医学的特点,我们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尝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注重临床思维能力、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引入病例教学,使教学紧密地与医院工作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多媒体教学。广大教师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视频、VCD、角色转换、微课、慕课等手段,近三年本专业教师自制了大量的适合本课程且有所创新的电子课件,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口腔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了90%的应用覆盖。教师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自身学习和应用提升,通过自主编辑、自作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改水平。
三、实训教学的能力化改革
1.实训项目实用化。从职业需要、基层、社区医疗实际出发,以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设置真实环境中的实训项目,真题真做。学生反馈调查表明,98%的学生喜欢所设实训项目,认为在实训中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
2.学生考核作品化。学生的实训成绩是用学生实际完成操作的结果和需要的作品来进行考核、评鉴的。以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结果为评价依据,从以多年的凭出勤为主要的考核过程向以考核成果为主的管理方向改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思想和习惯。参照职业大纲的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均制作了相关的重点目录,并对实训中全部涵盖所有口腔助理职业医师操作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实践训练能力化。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提出操作要点,讲清作品要求,注重在实训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展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评论、鉴赏,实现共同提高和边教、边学、边训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三年课程改革不断线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基本实验技能、生产单元实验技能、岗位综合技能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4.学科知识技能化。开展技能大赛,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组织了5届“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大赛”,并结合助理执业医师工作要求,丰富了竞赛内容、规范了竞赛程序、严格了竞赛标准。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水平,也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了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工作情景,提升了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尤其是切身感受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职业培训系统化。职业培训能力培养分为临床实践单项能力培养、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和临床实践团队配合能力培养。校内实训采用“教、学、做、纠”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训练学生的临床实践单项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校外生产实习采用全面顶岗实习的模式,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一课堂涵盖: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院运行与管理、医学相关法律与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等知识;第二课堂主要开展心理讲座、参观社区医院、社区卫生实习等。
经过专业多年来的探索实践,通过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毕业生具备了“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它能“让学生终生受用”。如今,走出校门的学生,因为整体形象好、综合素质高、创造精神强、适应能力强,而且吃苦耐劳、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在人才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