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4-05-05

陈珂珂+唐亮+贺气志

摘要:本科教育是高校办学之本。在生物技术产业红火发展的形势下,提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思考本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205-02

要实现中国梦,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关键[1-3]。尤其是進入21世纪,如基因诊断等一系列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生物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备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公办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已比较成熟,也给民办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对于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着力于踏实肯干诚实敬业品德的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知识更新、基础实验技术锻炼,同时更要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实践见习,以培养紧跟科技发展和生产需要的本科人才。对此,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我们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民办高校的优势和不足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诞生于学科发展相对成熟的大背景下,其办学定位很明确,即着力于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皆围绕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进行。其次,教师的创新及探索意识很强,且能将其想法付诸于实践。同时学校也在加大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投入。但民办高校基础弱,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践基地较少,且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较低的起跑线上,发挥“双轮”(教师和学生)和“双驱”(学校和实践基地或企业)的力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4]。

二、 本科“双导师制”的实践模式的思考

1.低年级实行“导师制”,倡导师生之间的开放性交流。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这为“导师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根据进校时的专业教育及学生兴趣,导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一个导师指导2~3名学生。导师由师德高尚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应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稳定的连接纽带和开放的交流环境,有计划性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能力[2]。另外,“90后”大学生是较为娱乐化的一代,缺乏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人格塑造、专业意识和价值观培养上,导师也要发挥引领作用,立德树人。

2.高年级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2~3名学生,既要发挥校内导师的指导专业理论学习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优质资源,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三、 建立实施“双导师制”保障机制的思考

要保证“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必须要建立一套长效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导师队伍。具有良好素质和过硬专业能力的导师是顺利实施“双导师制”的重要保障。作为导师要具备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师风师德,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开阔的视野,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能因材施教。同时校外导师还应有坚实的生产实践背景,能够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并在见习和实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导师选拔机制,提倡奉献与制度规范并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6-7]。

2.加强科研立项,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本科教育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围绕教学展开。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导师应在低年级中有意识的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在高年级有目的地开展实践体验,锻炼能力。这就要求要加大教师科研立项,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操作。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校外见习实习过程中的领悟,在导师指导下,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师生深入交流,巩固实验效果,锻炼创新思维。

3.扩充见习和实习基地,逐步探索校企合作[8-10]。企业和实习基地是“双导师制”实行的关键,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校外导师和社会资源的稳固来源。因此本专业要进一步扩充优质的见习和实习基地,依托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近距离接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思维跳脱课本,増闻强识,真实感受和理解专业知识和生物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选派教师到企业和基地进行考察学习,提高在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强,能够紧跟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的转化。因此,将“双导师制”推广至本科生的培养中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落后的民办高校而言,下一步即是探索和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关于“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8):5.

[2]刘华东.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6-20.

[3]黄明东,李炜巍,张娟.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6-35.

[4]朱郴韦,邢鹏.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361-362.

[5]朱红霞.研究生“双导师制”之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7-8.

[6]谭丰.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下“双导师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40-41.

[7]葛海霞,钱坤.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制药工程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与创新,2014,(18):114-115.

[8]荚荣,尹若春.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9]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26):57-59.

[10]张苏媛.企业嵌入式多目标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9):15-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