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程远增+付强+李胜军+李鸣
摘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对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笔者分析了装备课程采用“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说明了“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重点,结合“火力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典型知识点进行了“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装备课程;对抗研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96-04
一、引言
部队院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系统掌握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美学等人文科学基础理论和外国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公共工具;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在专业素质方面,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人才对知识的获取,还要注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1,2]。
在装备课程教学中,在原理知识方面,同一学术领域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论,对于同一问题时常存在若干处理方法,对同一功能总是存在多种实现方式;在装备结构知识方面,同一功能装备经常有多种结构形式,同一物理量多数情况下有多种信息获取和传输方式;在装备维修、性能测试、保障实践方面,通常会有多种实现方案、实现途径和操作步骤。“对抗研讨”教学模式是根据专业课教学中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法、实践知识的过程具有对比性的特点,通过教员指导学习方法,学员自主地按照不同理论或方法,以分组或单兵对抗研讨的方式完成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过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国内外有不少院校通过加强学员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上,较多地采用了教员讲授知识体系,学员自学具体内容,课堂讨论心得体会,自主学习相关处理方法、研究实现技术、设计实现方式与过程、集中汇报交流等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使学员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能力、归纳总结与阐述能力、学术交流与沟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种模式更多地强调学员作为个体的学习,其竞争性、对抗性相对欠缺,因而使得部分自我要求不够严格的学员满足于达到基本要求、基本过关了事,因此这种模式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对于学员对抗素质的培养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2]。
专业课教学中的“对抗研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广泛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更能强化学员的对抗意识,培养学员的对抗能力,提高学员的对抗素质,对学员成长为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
1.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手段。近年来,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武器装备的快速更新换代,使专业课所涵盖的知识面呈现爆炸式增长,专业课教學中知识的传授面临着空前巨大的“量”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军事信息网等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学员在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信息获取与知识扩充能力等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同时也由于学员前期兴趣爱好上的差异,使得其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专业课教学中,学员“聆听”授课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如何激发学员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古今中外,自小学到研究生,提高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是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法宝,而“对抗研讨”是提高专业课教学中知识趣味性、过程参与度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开展“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迫切需要。
2.转换“教”、“学”角色,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在传统教学中,教员主要扮演“教”的角色,而学员多数时候处于“学”的地位,这种角色的定位使得教员总是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理解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传授知识,学员被动地按照教员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过程接受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与“学”的固定模式不仅使得大部分学员的学习效率低下,也使得多数学员思维懒惰,思考问题不透彻,研究问题不深入,导致掌握知识不牢固,获取知识能力不突出。
突出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有之路,“对抗研讨”(通过教员与学员对抗、学员组间对抗、学员单兵对抗的形式)将学员推到前台,扮演主体角色,甚至由“学”转为“教”的角色,这就促使学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广泛搜集素材,透彻思考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科学组织知识,提高其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3.落实战斗力生成标准的必然要求。战斗力生成标准中的关键因素是参与作战的人员素质,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战斗力生成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院校专业教学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员不仅应当获取较全面、深入的科学技术、装备综合应用与保障的知识,还应当培养起装备操控技能和保障技能。作为大学生军官更应该锻炼出专业知识讲述能力、装备组训能力、装备应用和保障的筹划指挥能力。更重要的是军校专业教学还要培养学员在激烈的战争中具有强烈的对抗意识、过硬的对抗能力等军校学员特有的素质。
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实践材料搜集、知识归纳、问题辩解、结构分析、方法研究、活动筹划、试验操作等环节无疑是提高各种能力的根本措施,而“对抗研讨”是加强上述环节竞争性、促进创新性的增强剂,通过“对抗研讨”必将使各环节实现速度提升和质量提高,进而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复合型军事人才,对于落实战斗力生成标准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1.课程分析与设计。“装备课程对抗研讨式教学研究”以火力控制工程(简称火控)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验证。对火控专业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具有对抗性的知识点,以知识体系为牵引,以对抗性知识点为辐射源进行课程设计。在“火力控制技术”、“火控原理”等课程中重点研究经典火控与现代火控理论及方法、火控系统各种解算模型、射击模式与效能分析、火控系统信息技术与特点、火控系统控制结构与控制技术、战场环境与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对抗知识分析与设计。在“火控系统构造”课程中,重点研究系统实现原理、实现方法与技术、控制结构与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对抗知识分析与设计。在维修、保障实践、性能测试等课程中,重点研究维修方法设计、维修操作过程、籌划指挥与实施等方面的对抗知识分析与设计。
2.“对抗研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原则。(1)以知识体系为牵引进行课程内容设计。(2)以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为目标进行对抗研讨课题设计。(3)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进行对抗研讨方式设计。(4)以典型知识点教学模式研究实践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典型课程改革辐射专业教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研究。
3.对抗研讨方式设计。(1)对于原理类课程,主要根据经典与现代火控理论体系的差异、模拟与数字火控的处理方案的不同、火控系统对目标提前点预测模型的分类、阵地武器火控与自行武器火控射击诸元解算过程的区别、武器伺服系统控制方法的类型、多种目标探测方式的实现技术及信息应用、火控解算过程对各种射击条件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应用等专题问题的性质,设计几名学员主讲全体学员质疑讨论、学员分组辩解等对抗研讨模式。(2)对结构分析课程,主要根据火控系统总体控制结构、硬件实现方式、信息采集方式、信息传递式、操控方式、控制元件的种类等方面的区别,设计学员分组辨析、知识竞赛等对抗研讨模式[4]。(3)对于维修、测试、实践等课程,主要根据操作内容的种类特点,研究筹划指挥设计、操作方案设计、操作过程竞赛等学员单兵或分组对抗模式。
四、“火力控制原理”对抗研讨实践
1.火控原理中的对比知识点。表1中给出了火控原理课程中一些具有两种以上方法、可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开展对抗研讨的知识点。
2.“对抗研讨”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本文以“射击模式Ⅲ”知识模块的教学为例介绍“对抗研讨”模式教学实践。在该模块中,主要涉及“固定空域窗射击”、“多空域窗射击”、“自适应空域窗射击”三种射击模式的原理实现过程。教学中,在“对抗研讨”方式上,主要采用分组对抗法,将整个教学班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对三种射击方式进行研究,主要研讨的内容有:(1)几种模式所适应的情况。主要包括目标的类型、目标航路类型、防御方火力打击兵器的类型与要求。(2)几种模式选择的依据。依据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目标航路参数、防御方火力打击兵器的规模、武器系统性能与特点等,最终依据的关键参量为火力打击效能。(3)不同模式武器系统的配置。主要包括目标搜索、跟踪、测量、解算、控制、火力打击等兵器武器的分组等。(4)火控工作过程。主要包括目标信息的获取、融合、解算、转换、传输、各组武器的控制等。要求:各组设计一种本组研讨的射击模式所适应的空情,并根据目前部队典型防空部队武器系统的配置,设计采用本射击模式时武器系统的运用方式,包括武器系统的分组、武器系统的信息、武器系统的控制方式等,对可能武器运用方式计算并分析本射击模式的射击效能。通过这种分组对抗方式,使学员积极开展火控原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系统设计与分析、武器装备的灵活应用研究等,既加强了学员知识的获取能力,又培养了学员对装备的战术运用能力。
五、结论
“对抗研讨”教学模式的运用,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实战意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彬,张培林.任职培训装备构造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2.
[2]徐永成,杨拥民,李岳.“装备保障工程学”研讨式案例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136-138.
[3]张永锋,凌锋,张郑,等.基于士官认知规律的装备构造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05-106.
[4]曹立军,阎文,支建庄,等.装备构造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6):104-1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