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蒋知洋+张薇
摘要: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目标。产学研模式强调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者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本文旨在探索产学研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04-02
一、引言
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区域发展与产业振兴。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基于“外语教学”平台,以学术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为主,重研究轻应用,重课堂轻课外,重相关知识与翻译技巧传授、轻翻译能力培养的客观主义取向的传统翻译教学屡遭诟病[1],不注重对相关学科和主题的认知,师生与业界很少接触,翻译教学是封固在学校课堂内的[2]。翻译人才“校企研”合作培养有利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地方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产学研联合最鲜明的特征是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三者都受益[3]。该模式下,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有: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建设师资队伍。
二、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翻译教学”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存在以文学翻译理论为指导,过分侧重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忽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实用文体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1]。对于本科生而言,可偏重于翻译兴趣的激发、翻译意识的培养和翻译潜力的挖掘,使其了解翻译的基本规范与要求[4]。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翻译人才应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贯彻培训翻译技能优先于传授理论知识,实际案例探讨优先于宽泛技巧讲解,应用文本翻译优先于文学文本翻译的教学理念。在翻译中不断拓宽百科知识,不断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三、改革课程设置
翻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有鉴于此,翻译课程设置应服务于翻译能力的培养。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含专业实习)比重,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目的[5]。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动态的过程,是习得操作知识、发展策略能力的过程,既涵盖语言能力,又包括非语言能力,如中外互译能力、网络资源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术语理解识记能力。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现行课程体系,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大一、大二作为基础夯实阶段,以语言技能和通识课程为主;自大三起,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开设相关技术写作和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熟悉专业翻译语言的特点,专业术语的选用及双语句式的表述,逐步引导学生化泛为精,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翻译实践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及资源检索和整合能力。应用翻译教学的创新应该关注翻译工具的革新和翻译手段的改进,利用电脑和网络提供的资源。授课教师可以文档批注的形式发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切身实践,通过网络交流信息,互商疑难,共同提高;建立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地方高校应加大力度与周边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实行“课堂学习联合基地实习并结合案例研讨”的产学研模式,结合实际翻译项目或案例编制教学文本(如公司文化、旅游景点、展品介绍等),探索编撰有地方特色的翻译教材,切实践习“课程服务于实习,实习服务于案例研讨,案例研讨服务于能力提高[6]”的理念。案例探讨注重翻译材料的语篇性和真实性,与翻译市场上的翻译项目结合紧密,兼顾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有的放矢,利于翻译人才适应市场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形式
应用型翻译人才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如授课教师在主持翻译相关课题的时候,可以吸收一些翻译能力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研究,协助处理翻译资料的收集和甄别。另外,他们的翻译实践可以提供部分翻译研究的语料,如此一来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研究步骤和翻译任务以较深入地了解科研和创新过程。除了让学生参与课题,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调动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可以多开展校级赛事,如词汇竞赛、阅读竞赛和翻译竞赛等,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培养速度意识。此外,外语院系可以指派有经验的教师组建翻译社团,开展以应用翻译实践为导向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翻译兴趣,体验翻译流程,明悉市场需求。
五、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执行者,直接影响着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首先,学校应重视翻译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继续教育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其次,学校可定期选派翻译课程教师到相关企业单位进行阶段性兼职,积极探索“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途径。再次,可以从翻译协会、相关企业单位、研究院所聘请专业人才参与课程教学,通过鲜活的翻译案例使学生思考翻译问题,领悟翻译真谛,拓宽百科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译员以真实案例为授课素材,剖析和分享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思考的方式,应对的技巧,总结的经验,以直观现实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输入环节,提高授课效率。
六、结语
产学研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翻译人才培养可以使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資源互通,共同发展,促使翻译院系、翻译产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互惠互补的良性循环,推进我国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产业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为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来源,推动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翻译院系立足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翻译产业培养合格人才;科研机构关注研究产业实践中的具体翻译问题,提升理论的现实效益,通过调研产业对翻译人才的具体要求,对翻译院系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2]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3]王少爽.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经验、现状与建议[J].外语界,2013,(5):26-35.
[4]王宏,张玲.中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成绩、问题与对策[J].上海翻译,2016,(2):13-17.
[5]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6]朱琳.现代翻译产业发展与翻译职业技能的培养——以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为例[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5):65-6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