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吴文娟+邓丰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变化更新快、实用性强,传统的“满堂灌加期末考试”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实际工程,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环评编制,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知识、寻找问题。实践表明,将小组讨论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成绩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模式;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32-02
在大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学还需要教授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课程基础内容。当今的大学生,视野开阔,接触的信息量大,思维活跃,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
根据环评法,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环评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与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对应的一门课程,属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同时,是环境专业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变化更新快、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
1.知识面广。根据环评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一地三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范围应该说包括了所有的项目类型,而正确完整地分析规划或项目的环境影响需要熟悉多方面的知识,除了对项目建设本身的了解,还需要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噪声与振动、固废等专业基础知识,以用于科学开展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评价、预测评价,以及提出合理的环保措施。另外,要保证环评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需要学习环评程序、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及等级划分等要求。
2.变化更新快。环评相关规范及政策等更新较快,自1979年第一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后,我国的环评经历了从起步、规范、强化及完善、提高与拓展等阶段,环评文件类型、环评内容及重点等随着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在不断调整。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为例,自1999年4月原环保总局发布之后,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项目类型及新问题,环保部门先后在2003年、2008年、2015年对分类管理名录的名称、内容进行修订,新增、调整了项目类别。另外,环评导则如总纲、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分别在1993年、1993年、1995年、1997年第一次颁布后,先后在2011年、2008年,2009年、2011年进行了修訂,地下水环评导则在2011年第一次颁布后,很快在2016年又进行了修订。不断修订的导则根据环境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经验对评价范围、评价等级、评价内容的要求重新进行了梳理,更贴近实际,但同时也给环评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环评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应该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环评与国家环保要求息息相关,需要同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
3.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环评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规划展开的,评价的基础资料主要来自工程项目可研报告,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建设或规划内容分析评价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环境特征复杂多样,同样类型的建设项目,建在位于不同区域,其对环境造成影响是不一样的,即使建在相同区域的同一类型的项目,建设规模不同、工艺流程不同,对项目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建在青藏高原的铁路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铁路,其环评的重点和难点是不一样的,而同样建在内陆地区的造纸项目,年产3万吨和年产100万吨的造纸厂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同的,而同样生产规模的造纸厂,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木浆、废纸浆、非木浆造纸,其环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确定环评的具体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需要把握项目特点,并充分熟悉区域特征,综合开展分析评价,这也是环评课程的难点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具体工程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二、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一般课时不多,单单通过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而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是很难的。同时,环评课程通常是大班课,学生人数一般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课堂上老师不能完全兼顾,如果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收的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容易出现上课时学生玩手机、讲话、看课外书等现象。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容易失去教学的热情,教和学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针对环评课程特点,改进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成绩评估方式,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1.引入热门话题,设计课堂内容。环评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强,教学中适当引入现今环评行业中热门话题设置知识点开展分析,如导则修订、环评法修改、南贵高铁事件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了解环评的意义,深入探讨相关修订的原因和内容,分析环评内容和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点的利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同时让学生能够清楚意识到,做好环评工作需要随时关注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变化动态,保持与最新的环保信息同步,并及时将最新要求更新到环评报告中。
2.设置环评项目,采用项目分组探究式教学。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发现,假立环评项目、设置课题分组讨论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是很有效的。首先参照实际工程内容设计了不同项目的可研报告,将全班自由组合成4—5人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自选讨论后提出环评报价,参照中标方式,按报价结果择优选取项目,确保每个小组依不同的项目分别编写环评报告。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及协调,每个小组完成环评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报告编写中的知识点和问题穿插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每组提交的环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回答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当然,为增加学习动力,课堂、课后作业分别按照个人和组计入平时成绩。
3.注重培养思维模式。从事环评工作需要细致和耐心,以及开阔性的思维,课堂上需通过实例培养学生“从事环评工作需要严谨认真、开阔思维”的理念,通过设计每堂课的知识点,列举已建项目引发的事件,如江苏常州新校区事件、天津滨海码头爆炸事件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启发性思维,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4.细化成绩构成,增加平时成绩分值。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措施。单一的期末考试,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专心、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应付的心态。因此,要提高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同时细化平时成绩分值,将出勤率、作业及报告、课堂表现、随堂测试等内容给出平时成绩,从而约束学生参与学习。增加随堂测试,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自身知识点的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三、小结
环评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在课堂纯粹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学生学习容易缺乏主动性,不易把握环评特点,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我校通过设计实际工程项目,采取项目分组探究式教学,改革评估模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等多种措施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环评编制,在实践中去学习知识、寻找问题,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从近几年在校学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改革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实际动手能力等均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晖,何旭文,于彩虹,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8-20.
[2]王帅杰,王风彦,贺君,等.浅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5,38(5):60-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