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建本科民族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探

时间:2024-05-05

乌仁陶格斯 娜仁图雅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专业建议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建本科民族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和具体措施,探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为新建本科民族院校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民族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环境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4-02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飞跃,环境保护类专业在21世纪已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内蒙古唯一一所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培养蒙汉兼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新建本科民族院校。为此,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突出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状与优势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专门人才[1]。为了适应民族地区各行各业领域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2004年,增设《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科专业以来,共向社会输送环境保护类技术方面合格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2007年与锡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共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环境类本专科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本状况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行政区划属内蒙古正蓝旗北部宝绍岱苏木查干淖尔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是距京津地区最近的沙源地,是最重要的沙尘暴源头之一。所处嘎查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西部,距旗所在地120公里,在宝绍岱苏木政府所地西北40公里处。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优势条件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央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定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学院作为新建本科民族院校,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实践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此,校内外优越的政策环境对基地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持,提升了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优越的自然条件。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位于浑善达克沙漠腹地,自然条件差,草牧场沙化退化十分严重,是一个自然环境严重被破坏的典型地区。这就有利于学生实地考察,了解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现状,提高大学生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优越的民族文化背景。学院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经济”为宗旨,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生态文化,文明与习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符合当今提倡的建设生态文明、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也区别于其他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特色所在。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具体措施

(一)制定、实施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其内容主要涉及《环境学》、《环境监测》等实践课程,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外,还能学到相应的环境专业技术技能。如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水体环境特点和校内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还要认真分析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和实践或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土壤、地表水等样品的采集、监测、评价等基本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内蒙古资源与环境》、《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内容,开展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调查活动,深入调研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与成因,了解当地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培养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治理能力。

(二)积极尝试项目驱动模式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多门课程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要求较高。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利用课程改革项目和地区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生态治理相关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施环境保护部贝迩创新课程试点项目过程中,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蒙古族生态习俗与环境保护小课题研究活动,如祭敖包与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习俗与环保、土壤资源保护生态习俗与环保意识、绿色燃料(牛粪)与环保等等。额尔灯桑等学生小组研究报告《蒙古族祭祀敖包与环境保护研究》被选入了《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书中,并有29名同学获贝迩绿色示范课程结业证书。乌日汗(2009级)撰写的“用ICP-AES方法测定奶豆腐微成分的含量”毕业论文发表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版)。

(三)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促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寻求多方合作,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目标,加强学校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力度,协调和平衡好学校与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力、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多方共赢[2]。共建此基地以来,学院加强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当地环境保护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如2013年,与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大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启动仪式”。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也有利于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也利于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考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3]。共建该基地以来,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但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如对基地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基地利用方式单一,合作项目少,技术服务意识薄弱。为了进一步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转变观念,要加大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力度,加强基地建设规划项目、生态治理示范项目等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基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包玉香,邓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4-106

[2]田静,唐心龙,王大力,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及措施[J].吉林农业,2015,(4):114

[3]莫启进.地方本科院校林产化工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以梧州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5,(1):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