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途径探讨

时间:2024-05-05

李红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内在精神与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该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精神,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实际,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46-04

高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彻和体现了中央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精神;同时,它也是贯穿“基础”课程的一条主线,在“基础”课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系统理解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到“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加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地位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地位,是“基础”课融入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概括并阐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1]

“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具体展开和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最高层次的价值凝练;在社会层面表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个人行为层面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3]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和主线。因此,在“基础”课中融入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激发大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在行动中加以践行,就成为“基础”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教材(2015版)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体现和贯彻,其内容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得到了详细展开,在“基础”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基础”课中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以及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相关章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具体展开。其中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相关章节侧重于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体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关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的阐释、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实践问题的论述以及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关于促进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中。第四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内容则主要从社会和个人层面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重要性。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则侧重于法治教育,特别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的新思想,涉及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

由上可见,“基础”课的各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系统把握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基础”课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依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途径

“基础”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过程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教材内容、熟悉教材的逻辑结构、深刻领会教材精神、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有针对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过程,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全面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三个倡导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础”课教学中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如在本课程“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时代及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及其在核心价值观中的统领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期望达到的理想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对公民个人在基本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方面的倡导和要求、也是公民个人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是上述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5]此外,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理念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在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价值目标上高度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6]进而使他们充分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二,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基础”课第一章的相关章节和第二章着重从国家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力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为此,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向学生阐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中,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实践问题的讲授,向学生阐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爱国主义和理性爱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个人行为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树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结合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帮助学生理解并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價值观。“基础”课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着重阐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和我党关于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这是进一步融入和加强大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章节。其中的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而引导他们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全面阐释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和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理论内容、实现方式以及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本章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诠释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及其关系、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相关问题,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可见,在“基础”课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中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加强他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依法治国理念教育,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思维方式,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第四,联系个人成长发展的实际与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从个人层面强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本课程中同样都有对应的章节内容,其中“爱国”是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敬业”是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关于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诚信”、“友善”在第四章、第五章的各节目中都有体现和展开,它们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社会主要生活领域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必然要求;此外,爱国、诚信还是第四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本部分的教学中,除了阐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诚信道德的基本理论和要求以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实践教育,阐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支撑作用,以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实践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个人成长与成才以及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途径

“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知与行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8]因此,社会实践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典型案例,如钱学森的爱国情结等;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最美考生柳艳兵和吕俊峰、霜福伟、毕明哲、苏玉双、何玥、叶霄雯、周传金、吴林香等众多“90后”道德模范的事迹,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不断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同时,围绕“基础”课主题,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辩论和演讲;播放教学相关视频资料,交流观后感,等等。通过上述方式,课堂教学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增加校园实践活动。由于“基础”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各部门倡导组织的多项活动,如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校园公益活动等,都可以看作是“基础”课教学的延伸,是“基础”课的第二课堂。为此,“基础”课教学应紧密配合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义务劳动、校园公益活动以及对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基础”课与学校组织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我的中国梦”等征文活动,等等。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园的各类实践活动,促使他们逐渐把“基础”课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逐步培养他们对同学、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和爱同学、爱学校、爱国家的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扩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上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基础”课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根据“基础”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每章授课内容结束时为学生布置团队作业。团队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所学章节的主题或内容,必须联系社会或自身思想和生活实际,自主组建团队、自主确定作业题目和内容、自主决定完成作业的方式,制作PPT在课堂上交流,同时上交纸质作业。为了较好地完成作业,学生们必须走向社会或者走进学生群体中进行实际调查。团队作业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合作与友谊。这种方式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其次,根据“基础”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每学期給学生布置一次社会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要求有实地调研的资料图片、数据、调查问卷等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交流,同时上交纸质作业及调研的相关资料。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更大范围上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以此加深他们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识,感受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效果。最后,充分利用上海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海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红色资源246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处,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博物馆等,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资源。[9]因此,通过统一组织和自主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每学年安排学生参观一、两处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让他们身临其境,在透过“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件事件背后都折射出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10]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把上海红色资源教育基地作为“基础”课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是融入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融入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这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促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3]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吴潜涛执笔).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05-22.

[4]唐凯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周薇.“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N].南方日报,2012-11-22.

[6]涂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2-11-17.

[7]吴潜涛.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8]邱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4).

[9]申国勇,周涛,孟志雷.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海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分析[J].全国商情,2012,(20).

[10]徐群.上海红色资源在高校党校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理论观察,201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