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张宁
摘要:目前,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上却与国外相差甚远,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明确、缺乏改革动力与措施等诸多问题。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兴起,为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本文在厘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意义与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目标,从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六个大方面提出了推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74-03
一、引言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经说过:“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等工程教育。根据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有1170所,其中开设工科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7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2%以上,包含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非中央直属本科院校有1060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0%以上。由此可见,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工程人才辈出的摇篮。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社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持续研究攻破的课题。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兴起和推广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随着“985”、“211”等高校逐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如何以工程教育认证基本理论为指导,将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目前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因此,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但这却是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欠缺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部分地区甚至还处于农业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张,但教育质量却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验设备老化,设计环节不被重视,实验教学难以落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形式上向高水平大学靠近,却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地进行改革,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工程教育未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没有办出特色和水平。在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的同时,出现了“办学趋同化”的倾向,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又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特色,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没有根据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脱离工程实际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对现代工程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能力以及管理素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经费、基础素质、就业走向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对工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深入、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位于沿海地区的部分高校抓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利用外部环境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以促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式发展的新常态。有些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的高等工程教育仍旧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也高呼改革的口号,却理不清改革的思路,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改革未见成效。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发展和内涵
工程教育认证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06年,我国开始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虽然工程教育认证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但已备受高等工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引发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的新一轮探索。2013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即我国所采用的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其他签约组织具有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可以获得各签约组织的认可,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学生中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产出导向理念,强调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学生教授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三是持续改进理念,强调专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勇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与国际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变革的适应性,在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提升我国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由此引发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将会对整个工程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15个工科专业开展了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制度也进一步得到推广,并逐步向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渗透。
四、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1.明确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推广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内容覆盖了《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其中,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三个方面规定了相应专业类的特殊要求。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使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内涵。可见,工程教育认证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资源相对短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的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推广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将会是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有力推手。
2.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在设置上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明确其调整的方向。根据地方高校发展的地方性、服务性特点,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依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开展专业规划,坚持“改造老专业,培育新专业的”的建设思路。学科专业设置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强调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对接,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专业调整需要从指令性转向以需求为导向性、从传统性转向现代性、从趋同性转向特色性。在专业建设时,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便更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又避免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是地方高校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专业认证”的重要抓手,也有利于解决大学就业难的问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结构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目的还在于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确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专业与产业、行业的对接与相互渗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
3.以产出为导向,制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于学习产出的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出为导向,即教育要注重教育的产出和实际成效,教育者需要对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明确的认知,将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机地导入到教学各环节中,明确各类各门课程对达到毕业生预期目标的贡献率,形成培养计划的无缝匹配矩阵,制订以提升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教育评估体制。以产出为导向,需要高校对人才市场和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从学校和行业两个方面,确立工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支撑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工程技术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按行业与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评估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与教育教学活动,把行业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教学组织管理中,并让行业和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边学习边参与行业和企业的活动,不断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不断提高技能和改进缺陷与不足,并通过不断地积累、改善,使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模式的改革。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并不是新生事物,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OBE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出为导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认证得以推广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已对OBE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汕头大学,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在资金投入方面相比较“985”、“211”高校来说有限,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积极与地方相关企业和行业联合建立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积极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努力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构建学校与地方经济合作的立体型校企合作体系,切实加强专业与地方产业的整体融合,将单一线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到与行业内企业集群合作的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形成校企按需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建立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重大科技与工程创新的机会与平台,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的探索,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形成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例如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中心,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做实验,也可以到相关企业和行业实地做实验,企业将新设备赠予学校,委托学校培训工程人员使用设备,同时学校可利用新设备让学生做实验。
5.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至少应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践,针对目前工程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经历的问题,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创新自主引智机制,应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团队。一方面,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聘请部分工程科技或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已退休的高层次工程科技和管理人员,提高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学校面向社会、企业和行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另外,学校制订专业教师、实验人员的实践学习、进修计划,选派缺少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定期培养,也可以选拔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或者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的培训。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
6.建立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评估机制,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保障体系应以学校为基础,以企业和行业组织为骨干,以政府作用的发挥为主导,建立一个“高校自我保证、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多元监督”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其中,学校处于质量保障的核心层,必须充分发挥其基础和核心作用;企业处于保障层,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配合与参与,培养质量是否合格需要接受企业的检验;行业处于联保层,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行业的支撑;地方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工程教育中的战略规划、资源保障和组织实施中的作用;社会的独立中介评估机构起着质量监控作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循环式过程。地方高校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向导的基本思路,引入校外评估,使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评价机制。
五、结语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找准方向,寻求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能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慧研.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教育学院学报,2015,(2):29-31.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王瑞明,王孙禺,李锋亮.论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4-40.
[4]包榕.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8,(1):54-55.
[5]赵予新.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抽样评估与质量保障系统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5,(6):84-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