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侯广峰 杨大伟
摘要:阐述了实践课程对于完善教育体系和丰富人才选拔方式的重要性,根据当前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建立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管理评价机制等四项具体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课程;课程改革;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2-02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从2009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重大调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人才供给予需求错位,尤其是高校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变革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开设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健立健全教育育人体系
实践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是检验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实践课程是学生融入社会的第一课,是对学生的一种养成教育,也是增强学生感性知识理解、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二)多元发展人才选拔方式
实践课程是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在学生实践中可以发掘学生特长,实现个性化培养。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学生实践提前对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进行筛查,择优录取,降低了选聘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盲招的风险。
(三)完善校园社会互动通道
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让企业找到需要的人才,这是教育和企业永恒不变的课题。实践课程就是工农商学联通的桥梁,促使学生、学校及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让学校进一步校准行业需求,让社会更便捷地选拔合适人才,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及就业择业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教育-培养-输送体制。
二、当前实践课程开展情况及问题
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反映了实践教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重要性,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硕士,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知识。研究生培养单位一般都会把实践课程的要求写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但在具体执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这就导致各种不平衡的问题发生。总的来说,当前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够平衡,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具体如下。
(一)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践课程大致可分为四大种类:校内实践课程实践、校内实践基地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及企业实习。其中课程实践和企业实习两种方式对于高校来说较容易实现,也是目前高校最为常用的两种实践方式。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校内实践教育基地虽然效果很好,但投入较大、产出不高,又需要与企业联动,因此目前仅有一部分高校少数工程领域可以实现。
(二)实践课程发展不平衡
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课程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实践方式差异较大;同一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同院系之间实践体系差异较大;同一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也对当前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各高校、各专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一般在课程设置上会以学校管理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高校课程设置上一般存在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直接套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导致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严重问题的出现;课程内容上工具性课程和方法类课程不够多,同时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都会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顺序上,90%高校的工程领域都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递进式模式,而这种方式并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
(四)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倡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时对于企业导师的聘用、管理和考核,以及对于学生实践质量及企业导师教学质量的考核都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定,甚至在科技成果划分上的分歧也都限制了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进程。
三、实践课程改革思路
高校实践课程的完善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都是必须进行的,并且长期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要以人为本,坚持个性化培养与专家化的培养思路。联合基地建设思路和建议。
(一)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坚持“强素质、重实践”的理念,以应用能力为主线,选择教学内容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2)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主旨,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方法课程及理论基础课程为基础;(3)实践课程形式要多元化,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让学生按需进行实践。建立实验与分散式模块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4)丰富育人体系,强化全员全阶段育人理念,努力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上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并加大专业学位教学实践方面的理论和制度研究。
(二)实践课程建设方案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专业对口为抓手,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手段。要与行业资格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共建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互认,最大限度培养学生与行业资格相匹配的技术能力。
2.建立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通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认知体验、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有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纵向立体多层级实践体系,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递进式的提升。具体如图1。
3.建立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个人需要相匹配的原则,横向分类别拓展多元化实践方式:校内实践课程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校内实践基地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校企产学研结合及企业实习。(1)校内实践课程实践重点拓展沙盘实验和课程设计类模拟现实的实践课程,对于实验课程和模块化实践课程要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进行设计,重点训练学生某一方面实践能力;(2)要有计划地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加强虚拟仿真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放共享,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教学和管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支持服务信息化水平;(3)校内实践基地分为两类:校内企业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护成本较高,因此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与就业优势,借助教育部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推进;除企业实践基地外,学校可以依托多学科优势,建设跨学科平台的实践基地,让知识在碰撞中增长、创新;(4)校外实践基地的推进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兼顾数量提升。校外实践基地与普通企业实习不同的是其双导师管理制度,是合作共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因此要格外注重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同时建议政府机关通过数据分析,根据辖区内公司招录的毕业生数据,按照行业划分,打破校际限制,建立市级校外对口实践基地或实践园区,定向招收相应高校学生进行企业实践;(5)企业实习要重点关注制度建设,要以完善的制度保证学生实习的时间,通过周报的形式进行实习过程的质量管控,以成果(与企业工作内容相关的工程论文)来考核;(6)依托导师、学科和实验室资源而推进的校企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其手段是资源共享,目的是共赢,核心是教育。但因其过分依托导师的社会关系和能力,有其不可复制性,因此仅能作为实践课程的有效补充。
4.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管理评价机制。明确成果归属问题和校内、外双导师权责分工,细化综合评定办法,通过制度建设统筹考核学生实习实践过程及成果,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综合素质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