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教师工作失衡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05

张红霞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指出目前高校教师工作失衡的问题,从个人、机制和外接因素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为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失衡问题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工作;教学与科研;失衡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20-02

高校教师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科研水平,决定学生的素质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在业务能力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科研与教学、追求学术与为人师表三重关系上存在着失衡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失衡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具体表现

1.业务能力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失衡。业务能力素质是安身立命之本,高校老师在此用功较多,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但与关注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相比,高校教师队伍在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意识明显不强。有的高校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深,认为作为知识分子,专心科研、认真教学就足够了,国家发展离自己很远,社会进步与自己无关,缺乏基本的信仰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和政策方针仅限于自身专业相关的内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仍是他们崇尚的处世准则。有的高校教师理想信念上不够坚定,对国内社会复杂矛盾缺乏深刻认识,看社会进步少,看阴暗面多,不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社会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甚至经常在课堂发表一些偏激言论。

2.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当前,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两项工作,但现实中,高校教师往往是重前者轻后者,而且失衡程度较高。教授,本意“传教授业”,但多数高校教授对科研工作更加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最本职性的教学工作缺少相同的劲头。态度上多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授课的讲义多年如一,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思改进,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打开课本念经,合上课本走人,死板僵化,毫无生气,实际效果不够理想。有的甚至把教学当作副业,认为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课却可以少上或不上。在许多高校中,奋斗在本专科讲台上的多是讲师、副教授,甚至是助教,教授们不给本专科学生上课的现象并不少见。

3.追求学术与为人师表的失衡。高校教师对学识学术看得较重,对日常教学内容的失误率关心较多,但对道德示范看得较轻,自身日常行为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常被忽视。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对科研缺少基本的尊重,常常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搞科研。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评上高一级的职称,有的教师开展科研就是对前人成果的“情景再现”、重复实验;有的教师写论文时变身“编辑大师”,对他人文章东粘西凑;有的拉关系、走门子,争取在自己并未参与的论文上署名;更有甚者,为了表现论据的充分性和论文的完整性,偽造研究数据,投机取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把科研项目作为增加个人收入、提升个人影响的重要途径,做理论探索少,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上下功夫多,有的甚至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做科技含量较低的私人项目,不仅科研上没突破,还造成集体资源的损失。这些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成就”个人的同时,也负面影响了一代人。

二、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一是思维转换慢。高校教师多是在校学习毕业后直接任教,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而当前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现实往往存在脱节现象,甚至某些学校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矛盾,反差较大。在和社会打交道时,高校教师在适应社会时思维转换不够快,常常对原先认知产生怀疑,或者理想信念慢慢动摇,或者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二是职业动机功力化。高校教师一般十年寒窗,厚积薄发,与自身具有的较高学历和体面的社会地位相比,对当前的教学工资和职称身份大多有不满足感。而从事科研项目,既可获取科研经费、兼职报酬增加个人收入,又可发表论文,提高声誉,于是科研工作受重视程度日益增高。由于精力有限,高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对教学的投入相应减少。三是学术心态浮躁。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看别人取得的成就多,思考成就背后的付出少,对待科研和教学不能脚踏实地,不愿潜心研究教学的规律,经受不住繁重枯燥的实验任务,于是学术道德失衡问题便相应而生。

2.机制因素。一是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单靠教师单方的努力有时也是一厢情愿,而且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易量化,过程复杂,周期过长,加之评价上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有时客观性、真实性不够,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二是职称评价机制不健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导向偏颇,科研能力在职称评定构成要件中占的比重过大,甚至几乎是唯一构件,而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定中的分量较低,甚至微乎其微,好的教学口碑并不能对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三是学术监管机制不健全。学术成果审查不严格,对抄袭、剽窃、造假等现象的检测体系不完善;学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失范行为认定界线模糊,惩戒力度不大;对学术经费管理不严,缺少必要的审计落实。

3.外界因素。一是高校对教师思想教育上缺位。当前高校把思想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身上,对教师队伍的关注点则为有多少科研成果、带多少研究生等业务性事项,为教师提供的思想提升和交流机会较少,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多是“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校教师思想提升意识和效果。二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在业务上与国外打交道较多,接触西方文化和政治理论也较多,思想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较大,加上本身的政治基础不够牢固,造成他们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信念动摇。三是社会氛围的影响。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影响,过去在教师队伍思想意识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抬头,一些高校教师职业动机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同时,企业等对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急于突破解决,也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高校教师专攻科研,忽视教学。

三、解决对策

1.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是加强政治教育。健全完善高校教师政治培训制度,丰富课堂培训、体验式教育等培训方式,突出对理想信念和爱岗敬业等内容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师政治修养,把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上来,有效激发全面落实岗位职责和社会职责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在校报、广播、网站开辟专题专栏等传统方式和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兴舆论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的宣传;积极树立优秀高校教师典型,并进行全方位宣传,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高校教师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一方面是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划分教学与科研评价比重,建立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学奖励体系,设立教学奖金制度,激励更多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建立设定教学任务标准,实行以课程学时学习为依据的教学定编办法。另一方面是完善教学评价标准。设立动态化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日常考核,加大听课抽查次数,完善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改变教学考核年底“一锤子买卖”式的单方考核、一次性考核方式。

3.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监管机制。一是加强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行政工作的一项议事日程,制订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可行性措施;建立和健全师德工作领导问责制,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培训机制。把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继续教育,将培训情况作为评聘晋升职称、职务和年终考评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健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约束机制。完善学术成果审查机制,建立健全学术成果检测体系,加大监测强度和惩处力度,坚决杜绝抄袭等现象发生;加强对于学术进展以及资金使用状况的管理与监控,将经费及场地、器具的使用权与管理权分离,避免以公谋私的可能性;引导高校教师淡泊名利,崇尚科学,形成自由、协作、创新的和谐学术氛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