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朱奇 朱永进
摘要:信息社会的发展必然触及教育领域,移动互联网为大学课堂的网络化构建了技术平台。传统课堂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必要且可行,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成优势互补,这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93-02
传统的课堂面授曾经垄断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上千年,而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触及到教育领域,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灵活的网络课堂组织开始挑战传统课堂地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更倒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大学传统课堂革新教学理念,发扬自身优势,借“互联网+”转型升级是一条必须的、可行的教改创新之路。
一、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时代要求他们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充分的锻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在互联网的助推下,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知识来源的主要场所,“内事问百度,外事搜谷歌”,大学生甚至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旁听牛津、哈佛的顶尖教授上课。所以,如果我们的大学课堂固守传统、不求发展,那么将必然被淘汰。
传统课堂的精髓在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解构(讲),也离不开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听),这和互联网化的学习并不冲突,反而能借互联网的优势打破时空的限制,丰富讲解的手段,建立个体学习流程管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正在为传统课堂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一大波新兴的互联网课程已经走来,相信它们并不是真的要颠覆或取代传统课堂,而是作为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实践,助推信息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革新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而教学质量的下滑又是近年来诸多大学都面临的事实,越改革,教学质量就越下降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当然,不改革也不会有出路,出路就在于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理念。既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是闭门造车,只存在于学校的文件上,出现在教师的项目中,缺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真正参与。不管教学模式怎么创新、教学方法怎么丰富、教学资源怎么优化,学生还是背书来应付考试,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改革成了学校考核教师绩效的二人转,和学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一定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活动。比如PBL之所以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1]。不过,经典的PBL属于精英教育,强调小班化和团队协作,且对专业有一定选择性,对教学设施条件等有较高要求,并不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或唯一途径。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本身即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将会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无法被绕过,只能面对,正在发生。要走好这条路,关键在于理念,理念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当今最火的词汇之一,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各有各的解释,我认为在根本上就是“以人为本”,这和“以学生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且更具开放和包容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古来就有,但实践起来,教师的权威意识、知识的陈旧性、课堂的局限性、管理的落后、评价的单调、唯分数论等却都背离了初衷。固化封闭的课堂体系让教与学疏离,学生与老师对立,学习沦落为功利性目标达成的手段(要我学),而非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需求(我要学),被动学习成为常态,而主动学习不见踪影。这样的教学距离“以人为本”远已。要知道,学习其实出自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有求真、求善、求美之心,学习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前,学习资源比较缺乏,加之教育体系垄断了知识传授,导致传统课堂消弭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恰恰重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其全领域、低门槛、非强制的资源环境和交互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2]。当代教育工作者不能视网络为教育的搅局者,视手机为课堂的大敌,而应该看到互联网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是思维工具的迭代,它基于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标榜平等、开放,体现了更人性化的社会组织模式。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承吗?传统课堂通过“互联网+”转型升级合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顺应学生学习自主化的需求,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
三、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过程在于优势互补
“以人为本”是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而转型升级的具体过程还需要实践探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既不能忽视传统课堂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也不能扼杀移动互联所激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的角色整合、功能互动和模式创新。
公立学校作为社会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在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优势在于教学制度和教学条件,尤其是教学行为实施的规范化和教学评价的权威性。虽然在网络化的浪潮下,学校也开始重视校园网的建设,但还无法做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全方位的智能化网络服务,距离“互联网+”教育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不能忽视的因素,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因为只有依靠教师对所教授科目知识体系的解构、实操技巧的示范、教学进程的把控等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高效的向特定人群传递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标。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也使得学习者难以仅凭自身甄别有效的学习资源,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老师尤其是专家老师的引导、点拨非常渴求。老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在当前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尝试中明显弱化恰恰是很多网络化学习效果低下的症结所在。
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其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传统课堂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也容易在和共同学习者的交流及比较中把握自身发展的进度,因此其完成相应课程的比率较网络化课程高得多。但习惯于接受被安排好的学习计划和统一的评价指标后,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能力无疑受到了压抑。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实时交流和数据共享。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是组织和评价,依赖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组织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空间、人数等的限制;评价也能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不得不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对网络学习行为做出异常细致的记录和分析,这对于改进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和更新评价体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使得教学研究更加客观、科学和有效[3]。
大学传统课堂“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化重构教学活动的要素,让学生自主能力和个性優势得到尊重,让老师能回归专业和研究,让学校能包容批判并进行创新。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传统大学课堂走上一条“互联网+”的转型升级之路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融合了教学要素各自的优势特点,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Exploratory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China. Song G,Kwan CY,Bian Z,Tai B,Wu Q.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2005,17(4):382-384.
[2]龙军生.移动互联重新定义教育产业:从知识产生、加工、传播到积累的全面变革[J].中国远程教育,2014,(24):103.
[3]陈雪强.大数据: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探寻[J].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5,(6):82-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