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4-05-05

蔡兆瑞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般可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追赶型三类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努力摆脱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特征,由之前对数量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渐从追赶型和被动型的教育大众模式向主动型教育大众化模式转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逐渐实现,现代化教育也基本完成,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某些困境,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21-02

在新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巨大转折,逐渐从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转型,在世界高等教学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对我国来说,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其必然产物,存在客观必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些思考,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1.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领导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前瞻性地在世纪之交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政策性目标。党中央和国务院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朱镕基同志在1999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这一具有历史性的决策,在这一决策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算是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借鉴吸收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也借鉴了西方教育家的一些观点,这些并非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指导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科学经验,是教育工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现代教育就分为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教育,即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这两种教育的性质不同,虽然有些共同点,但是本质存在差别,他们都以现代技术和社会生产为基础,主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都属于当代教育的基本范畴之内。所以,两种教育又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在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功经验时要区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异同点,在价值观、人才培养的目标等方面的要求不同,但是,对教育的本质功能、发展过程、教学内容等又存在一些共性。我们既要看到两种高等教育的相同点,又要看到其本质区别,我们不会去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在分析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

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大学扩招的政策,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公平的需求,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就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享受教育,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稳步地实现,经过国家与人民的长期努力奋斗,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也正在努力实现之中。

5.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巨大成果。高校扩招是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它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保障了人民群众享受教育的权利,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途径

1.推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四支”力量,分别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各类院校近几年都有比较大的发展,学校数量都有了显著增加,突破了计划体制经济下普通高等学校单一办学的模式,形成了多种类型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四支”力量的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中国向人才强国的目标迈进,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目标。

2.各种办学途径相结合。中央部属的高等院校与地方上的高等院校结合,普通高等院校与成人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普通本科与高等专科院校相结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类院校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快发展,例如:1998年中央部属类和地方类高等院校分别是263所和795所,2002年为111所和1285所,地方高等院校的数量得到很大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这四项教育体系的结合,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多层次、多类型的全面发展。

3.要做到几个方面的统一。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方面的统一,发展模式的内涵式与外延式的统一,要重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两个方面的统一,解放思想非常关键和必要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精英化的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传播,在深化教育改革高校扩招方面,是改革创新精神在高端教育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改变原有权责划分不明晰的局面,形成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赋予高校较大的自主权,对高等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仅仅靠增加学校的数量,扩大招生的规模这些是不够的,这种模式下一味地强调数量很容易忽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数量与质量二者的兼顾,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跟财力,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现实利益的最大化。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我们着重发展大众型教育职业类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精英型、研究型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对重点高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供科研所需的设备仪器。可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而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教育结构和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1.我国逐渐完成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完成历史性转变,以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堪称世界教育史的一个奇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意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不断增强,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此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不断进行深化改革,1999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决定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经过各界长期的努力,我国在当时经济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用数年的努力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二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完成的任务,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各行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改变了以往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时我国人才匮乏的国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立足我国国情,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在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展经验的有效借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

四、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强国建设和创新性国家的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共同点,但是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17-27.

[2]王晓辉,董泽芳.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78-281.

[3]张洪.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0):398-400.

[4]李宝斌,刘春花.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转型发展之辩[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35-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