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5-05

桂萍 李鲁华 李智敏 彭晓玲 王秀琴 魏亦农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成败的关键。卓越农林人才需要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差距,并结合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24-02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全面拉开了中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幕。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是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要求有一定农业生产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大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及差距

农学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全系有专业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90%的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66%的教师至少主持过1项自然基金项目,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自治区、兵团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但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与师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学工作,既教书又育人,为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四有”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有少数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教学效果不佳;个别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

2.实践经历与经验有待强化。随着学校的发展,老教师的纷纷退休,不断从外面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目前,我院农学专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多数(约52%),是教学的骨干力量。尽管院系坚持每年派遣部分青年教师下基层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但大多数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越读越高,但由于他们从校门到校门,其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来自书本,是间接的,授课时理论无法联系实际,致使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3.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待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性地去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师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培养卓越人才不仅需要老师在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在教学研究上也要有所作为,有研究才有创新。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许多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科研理论研究上,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少,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拓展不够。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培养懂技术、懂管理、善经营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家和农场主。这就要求学生除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和学科设置过细,导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范围过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扩展能力不强。加之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主动跨学科和专业的精力不足,使其在学科交叉点上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此培养的学生看待和解决问题有局限性,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强。

5.教师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目前高校的教学评价、职称晋升上仍是重学术、轻实践,导致一些教师把主要目标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另外,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部分高校将重心放在教学工作量、评教成绩、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涵盖评价教师实践能力的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教师自身想提高实践能力,但迫于各种考核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对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培养人才,师资先行。教师是卓越人才培養成败的关键。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爱心、耐心、热心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动机。

2.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

3.教师要关注社会需求。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农业人才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农学专业的所有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解决一定的生产实际问题。这不但要求农学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过关,更要求其能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深切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理论结合实际,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情况,不断促进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卓越农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尽快建立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帮助教师明确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保证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

2.强化实践能力,关注青年教师。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青年教师在企业中参与管理和生产一线的工作,切身了解所從事专业在技术、工艺、生产及设备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现场学习,掌握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实践能力,并将实际生产经验和实践知识融入教学,丰富课堂。

3.优化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现行很多高校都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教师重理论科研、轻实践。为了激发校内教师主动参加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上应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从侧重评价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情况,逐步向评价其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研发、产学研合作、实践经历、专利申请等方面转换,让教师投入到企业实践的相应教学工作中。在进行岗位聘任和考核时,教师在项目设计、产学研合作、专利、技术服务、研发等方面的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情况同等对待。对担任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考核评优等方面享有优先考虑的权利。学校和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下大力气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扭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4.利用社会资源,全员培养人才。“卓越农林计划”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不但要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还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卓越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兼职教师的主要优势在于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掌握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标准。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可以尽快地满足“卓越农林计划”培养的需要。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开设专题报告。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别担任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构成“卓越农林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制度,联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农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一定会有较大提升,以保障“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碧春,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2]宗序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15,(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