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规范”与“评选”的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建构

时间:2024-05-05

刘冬

摘要:本文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和“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两个方面,进一步审视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的内涵,依托理论内容、实践调查、教学进程计划和成效考核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构建性的探讨,旨在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社会综合调查课程;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35-02

城市物质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城市规划学科不仅要引导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更要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社会问题。如何有意识地拓展和凭借社会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自学、快适应,使其既能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条件中来把握,又能为城市规划带来新的研究方法,为城市规划提供实证与定量化的支撑,这就需要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发挥其价值,由此可见,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的课程设置越发重要。

一、《规范》的要求与导向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不仅是城乡规划学科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城乡规划专业应对转型时期外部挑战的有效途径。社会调查能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让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的本质,感知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其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指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作为10门核心课程之一,并进一步通过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知识领域和认识调研领域,对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的知识点、推荐学时、内容要求等环节进行设定(见表1)。

虽然《规范》中明确说明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以本《规范》为基本依据,结合各自的要求和规定,参考城乡规划专业评估标准和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等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办学目标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但也要求各校构建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应该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全部教学任务和相应要求,覆盖本《规范》所有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因此,《规范》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知识点、教学要求以及基本课时提供标准和依据。

二、“作业评选”的启发与侧重

自2000年起,全国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每年9月中下旬举办“工作会议暨年会”,同时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课程作业交流评优,包括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特别竞赛单元。根据“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交流和评优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将工程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结合的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

评优历经15载,从参赛获奖作品的选题来看,由于选题多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教学面临的难点与重点。

三、课程架构的内涵审视

根据2013年年底的不完全数据显示,全国设有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接近200所。工科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多缺乏对城市体系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缺乏把城市作为资源环境中的一部分来考虑的观念;理科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多对物质建设规划显得难以胜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多元价值观,驱使该学科的发展从理想的物质形体规划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规划领域发展的变革,需要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这给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教育提出新的内涵。基于此,从培养模式的角度来说,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的课程设置,架构出规划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联与衔接,注重培养学生对城市社会、资源、环境的调查分析,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城市,培养学生发现城市问题、提出协调和解决城市问题方案的能力。

四、课程架构的体系探索

1.理论内容力求简明、全面。综合《规范》的要求与导向、“作业评选”的启发与侧重,该课程的教育培养面临挑战,特别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同时,考虑到该课程多设置于大四第二学期,因此《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原理》为该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城市系统工程》、《文献检索》等课程为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为其提供观察视角和应用领域,《计算机应用课程》、《科技论文写作》等为调查成果的表达提供技术支持。鉴于此,对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应力求简明、全面,可将讲授的内容分为三个环节,即“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和“做了什么”。其中,“要做什么”环节的主要内容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涵盖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产生、概述、原理以及基本类型,要求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点予以理解。“要怎么做”环节为理论讲述的重点,包括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历届调研报告获奖解析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方法涵盖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前期准备、社会调查方案的制订和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历届调研报告获奖解析则从选题和内容构成两个方面进行讲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选题”是调查的第一步,是在构思的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和方向,是开启调查研究的关键所在。“做了什么”环节是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与写作环节,一是明确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目的、步骤,如何甄别、筛选和整理相关调研资料,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基本方法。二是使学生熟悉调查报告的特点、类型、结构和基本内容构成,能将调查的资料组织起来,形成一篇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调查报告,重点要求掌握社会调查报告整体框架的构建,重视基本的语言组织。由于理论讲述过于枯燥,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采用传授性教学、沟通式教学与激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课堂专题讲授与教学演示等方式将上述3个环节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传授给学生。

2.实践调查突出自主、灵活性。实践调查是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构成的核心,因此,结合《规范》的要求与“作业评选”的启发,将其划分三大步骤,即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和反馈调查。其中:初步调查,即在初步调查之前,以组为单位初步选定此次社会调查的题目和方向。该环节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选题过程中以及确定选题之后,必须阅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文献,以强化学生对选题的认识,拟定具体的调研方法。详细调查,通过初步调查,进一步明确所选题目存在的现状与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合理、恰当的调查方法,其中研究假设和调查方案尤为重要。该阶段强调学生根据选题试图提出研究假设,强化社会调查的针对性,通过文献积累使学生对其主要的学术观点加以归纳,借助社会调查验证其可行性,从而确定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假设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包括调查工具、调查时间、地点、拟采用的调查方法等。反馈调查,基于上述详细调查而获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去伪存真,并加以条理化,进而通过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进一步校正在初步调查阶段的选题以及详细调查阶段的研究假设,从而得出调查的最终结论,完成社会调查报告。

3.成效考核体现多样化和合理性。考核作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构成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重导向、重过程、重能力”,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学习”的原则,因此,考核方式方法应依托社会综合调查的全过程。另外,学生所撰写完成的调查报告,除通过课程作业评价外,还可以借助全国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挑战杯”竞赛中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丰富考核评价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还包括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各方面,需要学生从社会、经济、环境、道德、文化等多角度来审视和把握,更需要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专业需求,紧扣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时调整原有的培养模式,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系统掌握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类型、原理和主要方法,又能熟练地进行社会调查,达到培养观察、分析和认知城市问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