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足于科研实践能力的环境类本科生培养

时间:2024-05-05

刘建伟

摘要:针对环境类本科生在科研实践方面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结合传统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探讨。

关键词:环境类;科研实践能力;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91-02

环境类专业学科是指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等多门学科组成的科学性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环境类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强化科研实践能力是环境类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年扩招,但教学经费并未与之相对应,导致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所下降。特别是,各学校的实践条件停滞不前、实践教学环节被逐渐削弱,学生无法进行大幅度、长时间的实践锻炼[1]。而且,各学校的教学方式均较为单一、缺乏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无法利用实际项目阐述原理,也不能用工程实例扩充课堂内容,将新的思维理念、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环境类作为新兴的实践类专业,在市场中应找到自己确切的定位,培养兼具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此,本文结合传统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从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进行培养方案探讨,为本科生顺利进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实践水平

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环境类师资力量,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几乎没有工程实践。自身缺乏经验,就没有办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更不能用工程案例来阐述原理。所以,应该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教学团队的力量[3]。

目前,各学校的现有教师大多由于教师绩效考核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原因,过度追求论文的发表情况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往往选择容易发表论文或容易产生科研成果的项目来做,而不愿意选择难以形成科研成果的实际工程项目,这就抑制了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有规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去进修,重视科研实践的地位,从而形成高水平的骨干力量。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更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竞赛活动和科研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调整授课方式,倡导课上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营造愉悦、互动的氛围,侧重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的应用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环境类是包含多门类的复杂专业,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既要考虑专业内涵所限定的科目,又要有一定的侧重点,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各高校应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培养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及经验,注重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设置。选用的教材要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能够体现时下最新专业进展和工程现状的实践性指导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书。特别是,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中,精益求精地设置专业课,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环节,注意专业实验和设计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搭配,注意各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注意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搭配。

此外,科学的培养方案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研优秀校友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了解别毕业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意见,并通过反馈意见,围绕环境类专业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合理设置的教学科目和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与时俱进,并注意实验内容的适度拓展和创新,同时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综合性实践、设计及工程打下基础。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力培养,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应用研究机会,为学生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平台,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完成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三、实行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完成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教学的工作质量,也使得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并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师的工程项目与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结合工程设计、工艺研究、设备研发等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本科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元化途径[4]。彻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培养本科生对于本专业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让本科生从中获得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鉴于环境类本科专业为新兴专业和学科,该专业学科的理论性、实践性要求强,也是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因此,对于环境类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四、重视专业校外实践和实习

在大学教育中,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主要是因为本科生更注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授课,偶尔实习调研也大多限于参观等基础性的活动,却忽视了真正的校外实习,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工程实际之中,缺少学习与应用的衔接。

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在校外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学生科研实践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模拟基地和实训平台,使得学生从认识学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均有高水平的锻炼机会[5]。学校与校外实习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也为学校向自身输送符合人才需求的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学习应定期聘请各类相关企业和设计院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本科生开展讲学,让学生多了解、多学习、多接触,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

五、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

如前所述,环境类专业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以培养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高端人才为目标,面向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社会和日益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环境类本科生的培养方针,则是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训机会。

如果将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与评优、保研、就业推荐等奖励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推进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和进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也会迅速增加,这将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6]。通过创新的科研模式来激发学生在课外的动手能力,可以建立成功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六、小结

面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类人才,特别是环境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类专业是复杂的实践应用专业,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摒弃传统的教育路线,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把握社会需求,形成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体系。通过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将有效改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达到很好的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谢志刚,李强,宋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徐建平,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

[4]杨群,陶涛,杨家宽.环境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

[5]蒙冕武,陈朝述,黄思玉,等.环境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3):208-209.

[6]王秀萍,胡平放,周永莉.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深化中心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55-15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