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研课题在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探析

时间:2024-05-05

杜小振 张金峰

摘要:根据国家教委对大学生培养课程改革指导,课程设计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得到较高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大学课程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科研项目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针对科研课题和课程设计各自的特点提出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和对策,为提高大学课程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项目;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1-02

一、大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1.大学课程设计目的与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为了提高我国总体上科研创新能力,本世纪初全国各级教育机构都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非常关键[1],其中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各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高质量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计除了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国家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强调“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实践教学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却普遍存在两个极端问题,本科阶段教育“重教学、轻实践、轻科研”,教师考核激励机制“重科研、轻教学”。造成以上问题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课程设计教学缺乏新颖性,教师在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上,却忽略了本科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针对一门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固定不变的题目,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为例,全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教学型为主的院校多年来的题目固定为“减速器设计”,并且全专业一个题目,仅仅设计参数不同,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各种参考资料、网上资源等有现成的范例,甚至有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及参考图,特别是目前采用计算机绘图和编程计算,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更加容易,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完成,难以实现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和针对课程设计的调研,目前高校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单一固定,缺乏新知识和生产实践的应用;(2)时间短、走过场;(3)采用网络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现象严重;(4)设计过程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仍以考试通过为目的,难以开阔思维;(5)学生对课程设计缺乏重视,教师考试缺乏严谨。针对以上问题,当前国家教委和高校都提出多种举措,希望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6(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教高〔2007〕2号文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设计与科研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试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1.课程设计过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改革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所学课程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文献阅读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以上综合能力的锻炼将自然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3]。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完全的创新是不多见的,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实施创新确实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钱学森生前曾五六次向温家宝同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点有些人将其归结为应试教育。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在中国,如果说高中及初中教育教学是以最后的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那么高等教育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的重点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课程和培养方式都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但现实却是:学生以考试通过为标准,教师以期末通过率来衡量教学效果。在职称评审压力下,教材多以编著为主,真正的著作却非常稀少。与此同时,在高校现有激励机制下,科研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科研课题大多是引领当前科技创新的前沿,利用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设计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构成了高等学校工作的主体,并且大学教育普遍认为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工作主要体现是完成课堂教学,科研对教学帮助较小。这些仅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期认识,用发展的观点考虑,科研与教学必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计环节与科研更具备相互促进作用。美国经济研究机构NBER发表B.Jones,B.A.Weinberg,E.J.Reedy的研究论文[4],文章比较了伟大的发明家和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事业巅峰期,通过比较发现著名科学家人生创新能力最强阶段集中在20~40之间,巅峰时期的年龄最集中在35岁左右,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科学产出是由20多岁的科学家提出的,虽然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原创性的论点(发现)对现代科学却起着巨大推进作用。如牛顿在20岁时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其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教育并非中学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教师从传授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到讲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跨越,是从为应试而学习到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程设计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该类型的学习主要是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完成。另外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主要在实践环节实现。大学课程设计是学生接触实践的一个过渡形式,而科研却是高校教师结合当前工程及社会发展需求所进行的最为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课程设计若能与科研相结合,既能给本科教育提供及时的知识更新和探索新方向的途径,同时利用大学生非常活跃的思维方式为科研创新提供新的方法和人力资源帮助。

三、利用科研课题改进课程设计方法与对策

将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既有创新性培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程与生产需求应用背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科研课题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若组织不当或实施方法与学生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也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做到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科研选题难度要适中。科研项目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涉及的知识能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定参数,降低研究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要求指导教师在写课程设计大纲时能将课题内容分成既难度适中,又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同时,科研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学科的全面训练,不仅能完成课题任务部分,而且要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研究内容和深度做适当延伸,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5-6]。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课程体系和科技发展,知识结构在不断地更新。而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单一、程序固定,难以适应新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本文阐述了科研课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相结合的特点,提出二者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方法对策,希望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2]刘长征,张荣华.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高校讲坛,2011,(17):184.

[3]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39):130-13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