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语料库的《骆驼祥子》两译本翻译风格比较

时间:2024-05-05

刘芳

摘要:本文基于《骆驼祥子》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以Crown-Clob语料库中的原生英文小说为类比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关键词:语料库;骆驼祥子;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7-03

一、引言

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译者风格的描写性研究经历了从“声音”到“痕迹”的转变。Hermans将叙事话语中包含的“另一种声音”称为译者的声音(胡开宝,2011:111),但他并未从语言形式角度考察和分析译者风格。Mona Baker指出译者风格是“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Baker,2000:245)。译者风格包括译者对所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前言、后记、脚注、文本中的注释以及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方式,即典型语言运用习惯。译者风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述译者风格属于广义。本研究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译者风格,即“译者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的偏好,或在译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表达方式”(胡开宝,2011:109)。

本文拟使用单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在译入译出两个翻译方向上,考察《骆驼祥子》两译本的文本形式特征。主要考察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骆驼祥子》出版以来的7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多种英译本问世。本文研究的两个译本分别为Camel Xiangzi译者施晓菁,200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Rickshaw Boy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2010年由哈铂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参照语料库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梁茂成教授和许家金教授建立的Crown-Clob语料库,由于这是一个平衡语料库,本文仅取其中K-P部分,即原生英文小说部分。

二、词汇对比

1.词频概况。

用Wordsmith 5.0统计两译本和参照库的词频概况见表1。一个文本的类符形符比可以反映用词的变化情况,而文本形符超过1000时,需要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以减少长文本中功能词词频过高产生分误差。

诸多研究已经发现译语有趋向显化之特征,其中包括目标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因此从词汇数来看,两译本都呈现出显化特征,葛译本显化特征更明显。

从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看,葛译本略低,这表明在相同文字数量的情况下,施译本的词汇使用更多样,而葛译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扩增文本长度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减少类符数量,以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两译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都低于参照库,用词变化程度也就是词汇丰富度均不如原创文学,体现出翻译文学特征。

两译本的平均词长都小于参照库,差别不太,说明两译者均不倾向于使用长词。

2.词汇密度。本文采用Ure(1971)提出的词汇密度公式:实词数/单词总数*100%=词汇密度。词汇密度是区别语体正式程度的一个表标准,语体越正式词汇密度越高,越接近口语词汇密度越低,Ure发现口语的词汇密度大概在40%以下,书面语在40%以上(吴瑾、邹青,2009)。Baker将词汇密度视为文本信息量的一个衡量标准。Baker发现英语译语语料库的词汇密度明显低于英语源语语料库,并推断出译者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做法使译语更容易读懂(Baker,1995:223)。

本研究把实词定义为名词、实意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使用的词性标注系统为网络版CLAWS7.0词性标注系统,网址为http://ucrel.lancs.ac.uk/claws/,施译本的词汇密度为49.0%,葛译本的词汇密度为45.0%,参照库的词汇密度为50.0%。译语词汇密度低于源语,符合Baker结论,两译本作为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都较为明显,其中葛译本更易读懂,施译本词汇密度更接近参照库,从信息承载量上看施译本更丰富,这一结论和前面得出的施译本词汇丰富度更高相一致。仔细对比两译本发现,施译本更正式而葛译本更偏向口语化。

3.高频词与主题词。两译本中频率最高的前5个词相同,都是虚词(the,he,to,and,a),见表2,且排列顺序相同。参照库中,原生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为(the,and,to,a,of),“he”在原生英语中排第7位明显少于两译本,原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因此两译者均大量地使用he,his,him。两个译本排在前面的16个词中共有人称代词he,his,him,you,it,加上虚词和短词的大量使用,说明译语明显属于小说类文体。

使用Powerconc软件将两译本的词表和参照库的词表进行主题性比较,得出两译本的主题词表。两译本前十位的主题词中相同的有rickshaw,he,I,money,my,master,his。施译本中排名第4的Tigress并未出现在葛译本中,原因是施译本将虎妞译为Tigress,而葛译本译除了虎妞第一次出场时采用音译加解释Huniu-Tiger girl外,其余都采用音译Huniu。施译本中排名第10位的也是人名——小福子,采用意译法译为Joy。而葛译本采用音译法译为Fuzi。初步推断在人名翻译上葛译本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特色,而施译本倾向于采用归化策略,选用能暗示人物性格的词作为人名,易于读者理解。再考察两译本中其他人名的翻译,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还有对幼年车夫“小马儿”的翻译,施译本译为Little Horse,体现了他的悲惨命运,而葛译本音译为Xiao Ma。endprint

三、语篇分析

1.句子特点。

与类符形符比一样,平均句长也是译者风格的一般标记(Olohan,2004)。Laviosa通过比较英语源语和英语译语可比语料库,得出译语的平均句长明显高于源语的结论(1998:8)。根据表3数据,两译本的平均句长均大于参照语料库。符合Laviosa得出的结论。考虑到译语会明显受到源语的影响,施译本句子数量多平均句长短,更体现了中文作为意合语言的特征。而葛译本平均句长较长,说明译者添加了修饰和解释性词语,译文更易于理解。

2.可读性分析。

可读性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是指篇章的难易程度,主要涉及语言表面层次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如词长、句长及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可读性也是衡量译文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选用了四种可读性检测公式,即Flesch reading Ease(福莱士易读指数),Flesch_Kincaid grade level(福莱士难度级),Automated readability(自动可读性指数)和Gunning fog index (福格指数)。Flesch reading Ease越大,文本阅读难度越小。其他三个指数都是数值越大阅读难度越大。由表4可以看出两个译本阅读难度很接近,均小于原创文本。比本族语者原创文学作品更浅显易懂,更具可读性,易于理解。

四、结论

本文从词汇和语篇方面考察了《骆驼祥子》两译本的翻译风格。从词汇来看,两译本均不倾向于使用复杂的长词,施译本词汇丰富度略高于葛译本,词汇信息承载量更丰富,尽管两译者都抓住看原著口语化、生活化、用词简洁凝练等特点,但相比之下葛译本倾向与使用更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词汇。从语篇上来看,两译本平均句长均高于参照库,这是译者为使译文容易理解做出的努力,相比之下,施译本更符合汉语意合的特点,而葛译本更倾向于容易理解。通过计算各种可读性指数发现两译本阅读难度相近均低于原生英文小说。

葛浩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首席翻译家。在他的译本序言中指出“希望将这部经典完整、忠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要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in hopes of makine a available a complete,faithful and readable English version of one of China's modern classics)(Goldblatt,2010:8)”。重视可读性是葛浩文的重要翻译思想。在他看来,译者责任重大,“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读者”,在这三者中,译者“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因为翻译不是给作者看,也不是给译者看,而是给读者看,即读者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季进,2009:45)。本着这样的翻译思想,葛译本在用词上尽量简单易读,偏向口语化,降低译本的阅读难度。在句子层面译者采用了添加修饰词、解释明确原文隐含意义等手段来提高伊恩的理解度。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扫除译文的陌生感,以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施晓菁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在日内瓦渡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她在AIIC上已经有两门A语言:中文和英文,即中文和英文为其母语或已达到母语的水准,词汇丰富度之高也体现了该译者非凡的英语功底。施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读者群不仅包括外国人,也包括华人华侨、国内的英语学习者、爱好者以及翻译工作者。如译本序言中所写“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Shi,2001)”,因此施译本力求忠实于原著,尽量准确地呈现原著的面貌。在比较主题词时我们发现,施译本在翻译人名时倾向于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这也是译者为了增强读者接受度所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ker,Mona.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arget,1995(2):223-243.

[2]Baker Mon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Target 12,2,2000,pp.241-246.

[3]Goldblatt,Howard (translated).Rickshaw Boy[M].Sydney: Happer Perennial,2010.

[4]Malmkjar,K.What happened to God and the angles:An exercise in translational stylistics[J].Target,2003,15(1):37-58.

[5]Malmkjar,K.Translational stylistics:Dulken's translation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4,13(1):13-24.

[6]Olahan,Maeve & Mona Baker.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 of Explicitation[J].Across Language & Cultures,2000(2):141-158.

[7]Shi,Xiaojing(translated).Camel Xiangzi[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8]Ure Jean N.Lexical density and register differentiation[A]// Selected Pap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9]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术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01-105.

[11]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2]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46.

[13]吴瑾,邹青.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体特征研究:词汇密度与词频[J].山东外语教学,2009,(1):8-1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